分节阅读 54(2 / 2)

暗黑大宋 午后方晴 6788 字 2019-05-04

“成本如何”

“成本最低的就是你说的不能用的生料纸,它相当于同等纸的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之间。”

“这个暂时不用考虑,以后逐步改进,说其他四种。”

“次之就是这种熟料纸,大约相当于同等纸的七八分之一,再次便是这种麻生料纸,大约相当于六七分之一,其次是最后一种生料纸,大约相当于五六分之一,最后一种熟料纸大约相当于三四分之一。”

成本贱就贱在材料上。

想一想,一亩田能收获多少麻皮与藤皮,更不用说种植还得要成本的。

但竹子不同,杭州西边的山区有无数竹山,根本就不需要种植成本,嫩竹上来,山民砍下来就可以卖钱,顶多与一根春笋价差不多。而且它不是仅用皮,整根竹子斩头除尾后都可以用。并且哪里河流密布,运输成本也很低。

可没有大规模投产,究竟成本几何,谁也不敢说。

然而朱欢又重重地说了一句:“真的很便宜。”

这种成本这种纸一旦推出去,会形成什么冲击他是商人,能不清楚吗。宋朝那么大,读书人那么多,一年得用多少纸张

不但他,其他八个参与竹纸的员外同样激动得喘粗气。

若不是王巨岁数太小,估计有人能伏在地上狂喊:“王巨,你就是我们的再造父母啊。”

而且有两人心中都计划好了,一旦投产,干脆将家搬到杭州去,杭州好啊,省得呆在边区受罪。

“那三篇诗赋如何”

“小苏写了一首赋,章惇写了一首诗,就是,就是”朱欢吞吞吐吐道。

“拿来让我看一看。”

朱欢递给王巨,王巨看了看,不由地皱眉头。看来这两人看在五十金份上,出了功,但没有出力,敷衍了事写了诗赋,连朱欢都看出来这个诗赋写得很马虎。

不过王巨想了想乐道:“也行,保证一段时间后他们心中后悔,求着你们重新写诗赋。”

两人不是想凑合吗,到时候往竹纸上一印,然后散到各个州学,保证有学子与教授们骂,就这样的诗赋还好意思印在竹纸上四处传啊

那时章惇与小苏能不急吗

“文公那边如何了”

“他没有答应。”

与钱无关,文家也是大家族,钱足够多,而且朱欢派人都出了五百金。

这还是士大夫们的古怪心理,士农工商

就象唐朝江东犁,它的出现使多少人得活,但那个人知道发明者

“无妨,你再派人对文公说竹纸一旦投产,作坊愿意每年拿出价值一万贯的竹纸,捐献给各贫困州县的州学县学学子。”

有人立即变了脸色。

“我问一句,你们销售玉盐时,官员有没有刁难”

“除了蔡知县,没有其他人刁难。”

“为什么,原因简单,你们每销售一石玉盐,就要替朝廷挣近两贯钱,朝廷会让官员刁难你们吗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想想五代十国的战乱吧。不能将所有家产捐给朝廷,这种大公无私几乎罕有人做到,但也不能不顾国家,拼命地往这个小家里装,那样也不会长久。即便那个高家的高士清是一个合适人选。”

“况且明为一万贯,但这是市价,在你们手中成本价相信不会超过五六千贯。可那样朝中大臣怎么看待你们那些受益的士子怎么看待你们天下文人怎么看待你们这是赚良心钱,赚得越多越心安”

“小郎受教,”几人全部拜伏。

“另外将这几种纸全部拿出来,生料纸免费给各个书坊书铺,特别是京城、杭州、苏州、成都、鄂州、泉州、洛阳、大名、江宁、潭州、福州、广州。”

这些都是宋朝的特大城市,京城不用说了,杭州人口在渐渐向百万进军,其他的城市有的超过了五十万人,有的也正在向五十万人进军。而且多是经济条件好,教育与印刷业发达的地区。

反正下半年开始跑吧。

“至于熟料纸则是散给各州州学与各大书院,也以这些城市为主。”

与捐献不同,那是做善事,这则是做广告,因此地点选择恰恰相反。

主要就是这时代的局限性,如对宣传的忽视。但只要王巨点出来了,划到了细节,这些人会做得更好。

例如定价,王巨就不发表意见了,由着朱欢他们做主。

孟员外说道:“这是好兆头啊。”

“什么兆头”

“竹纸出来,相信小郎一桩心事也了结了吧。”

王巨点点头,不要小看了这几种竹纸,那是以王巨提意为主,加了无数道工艺,再将这些工艺、程序与材料,以及材料的比例经过上千种组合,才研发出来的成果。仅是这两年的投入就达到了近两万贯钱。

而且以后还要陆续不断地改进研发,当然,那时竹纸也会越来越好。

至少在纸张研发上,这是划时代的大手笔。

但是能不能立即投产呢也能算是王巨心中一桩事。

“竹纸大功告成,秋闱即将举行,某想是好兆头吧。”

孟员外很有意思。当初他家那个小辣椒也去了王家寨,并且对王巨有点想法。

但最后朱欢替王巨向李家求亲。

孟家那时肯定无所谓,但随着王巨越来越出色,孟家后悔死了,于是时常拉着朱欢,让朱欢请他吃酒。

此时虽在说着吉利话,可孟员外心中郁闷,一只煮熟的超级大肥鸭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它飞走了。

“未来可以估测,但不可以断定,”王巨笑笑说:“说不定连秋闱我都能名落孙山呢。”

这是谦虚的话,不能当真,实际王巨心中的想法,程勘已经表态不为难自己,难道一个科闱我还能倒下吗但是程勘心中的解元,王巨就不敢说了。

七月二十五,延州秋闱开始。

有点早,但这个日期对王巨来说无所谓,尽管程勘是好心。

不过这个科闱对王巨却是极重要的一关,能不能鲤鱼跃龙门,这是第一跃

s:谢谢夕树枫的588、书友130307230848780的100起点币打赏

第九十一章第一跃一

“妹夫,我能不能参加秋闱”

科举不一定参加的次数越多越好,若是心理素质好,这也是一种磨练,磨得最好皮厚肉粗,心态袒然,反而容易发挥,况且科举多少也有些运气成份,那么参加次数越多是越好。

但心理素质差,参加科举反而是一种炼狱,参加的次数越多又考不中,说不定最后心态会崩溃,看到试卷子就害怕了。

李万元不会存在心态问题。

“二哥,你不怕吃苦,那就参加,反正是三天时间。”

“一定要高中哦,”李妃儿在边上说道。

“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