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听听。”
“那天奴婢刚到华池县不久,西夏人就兵临大顺城了,王巨便写信给延州知州陆公,想搬数营官兵,另外又写信让陆公乘机拿下金汤城,陛下,陆公不听哪,否则这次西夏人会全军覆没。”
“等等,为什么拿下金汤城,西夏人就会全军覆没”
“西夏人在大顺城下,想要逃回去,只有三条路,十二盘那条小路,不易走,白豹城也是山道,还是不易走,只有金汤城的道路最大,并且城中还有部分余粮。所以拿下金汤城,这些西夏人只好沿着那两条小路挤,会被我军将士抓住或者击毙更多的人,而且就是逃回去,也没吃的”
赵曙立即拿出地图观看,但他哪里能看懂哦。
“陆卿为什么不听”
“奴婢也不大清楚,似乎蔡公原先就写信说好的,王巨也写了两次信,陆公皆不听,奴婢估计是陆公见西夏敌军数量庞大,害怕了吧。”
赵曙脸色立即就挂住了,他不耐烦地说:“陆卿的事不要再说了,继续说战事。”
黄公公继续往下说,从华池县的战场说到了大顺城会战:“那时局面很紧张,若天亮了,还不能让西夏人崩败,后果不堪设想。但蔡公手中兵力不足,只能焦急地看着战局。”
“韩卿,不是发出诏书,让王卿立派援兵支援庆州吗”
“还有此节若是王公与陆公齐发援兵,那一战会胜得更辉煌,其实到后面因为兵力不足,大伙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夏人逃回去,”黄公公惋惜道,实际那时候蔡挺给他喝了一碗茶,不知道里面放了什么,喝完了,他就呼呼大睡了。不能让他看到抓走大量战俘,睡吧,睡着了好啊。
赵曙脸色更阴沉。
虽然此次大捷让他高兴,但击毙与俘获了五万多人,与七万人八万人终有区别的。若是将李谅祚十万兵马干掉了八万兵马,这小子下一回打死他,也不敢入侵宋朝了。
于是他不悦地道:“继续往下说。”
“喏,这时王巨主动请命,带着三营保捷与一千余名强人冲向战场。本来蔡公下令让他想方设法将几支军队聚集的,不过那时候战场太混乱了,谁也做不到。王巨便想出一个主意,强行凿穿了西夏军队,对各支骑兵主将下令,让他们杀向站在土山上指挥的李谅祚。中间还遇到了西夏人的铁鹞子”后面的许多,黄公公多是亲眼看到了,因此讲得绘声绘色。
实际蔡挺在奏章上也提到这件事,不过刻意淡化了。
这是有意在保护王巨。
他也相信王巨不会象狄青那样不领情,狄青之下场,正是这个不领情,让庞籍抛弃了他,于是赵祯一个人撑不住了,狄青悲催。
事实他多虑了,王巨的水比他想的深。
黄公公讲完了,他是激昂版大顺城之战,蔡挺那是冷漠版大顺城之战,但基本吻合,误差的只是细节的描述。几人将两个版本一对照,基本能还原出八九成大顺城之战的真相。
文彦博吐了一口长气说道:“原来也危险哪。”
如果蔡挺在此,能倒,兵战凶危,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除了极少数那几个战神外,谁敢保障自己百战百姓
况且自己是战神吗自己是文臣好不好
韩琦也长吐了口气,蔡挺不表功,他也不能发作,但这一战同样压在他头顶上,一样多的敌人,自己在好水川时手中所用的兵力却比蔡挺多得多,然而却败成那样了。
原来这才是真相,蔡挺那一点胜败也悬于一线之间哪。
不过王巨那小子真能打,这小子当初干嘛不做武将,偏偏做一个文臣
想得美,王巨才不会那么傻呢,做武将,做到岳飞这一步,到顶了吧,下场呢
若岳飞是进士及第,是文臣,秦桧敢不敢施加剥皮拷敢不敢斩于风波亭
赵曙道:“这个岁赐要不要停”
王巨这份奏章写得很详细,包括盐的运作,但这只是王巨的想法,赵曙也要征求这几个宰相的意见。
韩琦说道:“可,并且派使前往诘问,为何犯我大宋。”
文彦博说道:“如此,则边衅大矣。虽环庆路大捷,然死伤惨重,恐无再战之力。其他数路边臣不协,多是懦弱之辈,不堪重用。西夏惨败,正是恼羞成怒之时,若再禁岁赐互市,必然重新发兵,他们号称拥有五十万大军,此言恐虚也,但举国用兵,三四十万兵力还会有的,就是他们重新侵犯环庆,环庆也无法抵挡了,请陛下三思。”
见好就收吧。
这就是王巨所说的与政治主张无关,就是文彦博自己也不敢说,只要前面一禁,后面西夏不顾此战重创,再度发兵。
然而韩琦同意,他就会反对。
不过相对而言,现在他们两人还属于温和之争。
现在是敌人,未来又能变成朋友,这才是政客
想一想,以张载那性子,能混得下去么
韩琦说道:“兵家须料彼此,今天御戎之备,大过昔时,并且谅祚狂童,岂可比元昊也,诘之必服。”
这有话外之音的,别看蔡挺神气,换李元昊试一试。蔡挺在庆州能打胜,俺去也能打胜,甚至俺一去,几路兵力全部乖乖支援了,比蔡挺胜得会更风光。
韩琦又说道:“不过四路松散,互不服指挥,终是边路一患,以臣之见当派郭逵前去陕西,总掌兵务。”
这也是他心头之痛,当初他主张反攻,可是其他几路,包括范仲淹,庞籍,文彦博却坚持防御,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在跳,李元昊便盯着他一个人打,好水川之败便有了,所以从那时候起,他就与范仲淹产生了矛盾,这才是君子党上位后,韩琦争老大的起因,才产生了丑陋的水洛城事件。
而且韩琦此议也颇有深义。
西府来了文彦博,韩琦为了制衡文彦博,便插了一个人进去,这个人便是郭逵,三川水烈士宋朝勇将郭遵的弟弟。但郭逵资历浅,又没有什么大的战功,大家便不服气。
韩琦便说道:“我不是不知道郭逵望轻,但按故事,西府当用一个武臣,官家想用李端愿,但李端愿倾邪,所以用郭逵当之。”
那么李端愿是不是一个“倾邪”之辈呢还真不是,不算是良臣,但也不能算是邪臣。
为什么韩琦不同意,第一李端愿与富弼关系不错,仅凭这一条,韩琦就不会同意李端愿上位了。
第二条李端愿乃是驸马李遵勖的儿子,出身名门,提拨上来,他也许会感赵曙的情,但绝对不会感韩琦的情。郭逵嘛,现在只那么一回事,只要提拨上来,他一定会对韩琦感恩戴德。
然而不管韩琦怎么说,现在的郭逵还远不及李端愿呢。
大家不服气,邵亢、吴申与吕景等人连连弹刻,祖宗朝是有这个制度,西府当参用武臣,比如曹彬父子,马知节,王德用,狄青,可他们那一个没有立下战功,勋劳为天下所称则可,郭逵一个黠佞的小人,岂堪大用
反正吵吧,韩琦现在不管做什么事,大家都不如意。
所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