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可不怕司马光,实际他不喜所谓的君子,也不喜司马光这些一昧保守的大臣。因此后人替这类人发明了一个词,叫温和派。
但这些温和派由于缺少旗帜型的大臣,也许苏东坡后来能勉强成为旗帜,可那时新旧两党各自已成了大势,苏东坡无能为力了。并且他也少了权谋术,少了城府与心机,名气够了,才气也够了,然缺少了前面三样重要的东西,也不能将一些温和大臣领手。
因此张方平想了想,说道:“让他进来吧。”
门人将王巨带进来。
王巨说道:“见过张公。”
实际若论资历,张方平与王素差不多,比蔡挺还要略深那么一点儿。
“不必多礼,坐。”
王巨在下首坐下。
张方平让婢女沏茶,王巨伸手说道:“不必了,下官来拜见张公,只说一句话就走。”
“哦。”
“张公,世间最强大的生命力乃是什么人,或者是虎豹,或者是长寿之龟,或者是青松劲柏,或者是傲菊苜蓿”
“这个问题倒有些含味了,那你说是什么”
“非是下官刚才所说的这些动物植物,而是一样最常见的事物,那就是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论天涯海角,冰天雪地,戈壁荒漠,酷热雨林,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野草之所以生命力强大,乃是其韧性。”
“王巨,你莫明其妙说这些是指何意”
“张公,下官在华池县做了一年多知县,遇到最大的难题不是西夏十万雄兵,而是财政。然而国家真正会理财的人太少了,在下官心中只有两人符合这一标准,一是张公,二是薛向公。所以下官希望张公少点刚骨,多点韧性,不是为自己荣华富贵生存,而是为了大宋而生存。”
张载也耍气节啊。
在儒学上少了张载不行,那是教化之功。可政治上,多一个张载与少一个张载无所谓。不过张方平若耍气节,下去了,那才叫可惜。
张方平乐了:“王巨,你能不能说明白一点”
“张公,到时自知。”
王巨丢下一头雾水的张方平,又回驿馆了,差一点将张方平活活噎死。
王巨这样做,是为了将来。
赵顼一继位,马上就象脱缰的野马,实际真不能怪赵顼,任谁做皇帝,看到那个黑窟窿都急啊。
王安石固执得要命,两匹野马带着宋朝的战车疯狂地狂奔着。
但王巨今天拜访张方平,不是指望自己与张方平能联手给这两匹野马强行栓上马羁。张方平气节高哪,不屑一些小动作,那怎么行呢
再看自己,可能会得到赵顼信任。但赵顼能二十岁做皇帝,自己能不能二十岁做宰相,不要说宰相了,就是担任两制官,也会让大臣们将自己踩死。
所以未来几年,他也许起一个小参谋的作用,却不能扭转局势。
不过也没有关系,彻底催毁了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那才能容易重建。否则麻烦多多,拆迁费哪,安家费哪,钉子户哪,还有一只只黑手脏手想捞便宜哪。因此拆的过程自己最好也不参预。然而重建过程自己就要参与了,但就是这个重建也不容易的,需要材料,需要工人,需要设计师
总之,今天拜访张方平,问王巨究竟有什么作用,王巨自己儿都说不出来。
一个棋子,先搁在哪里,下到那一步时,作用就出来了。
如兵卒所说的那样,韩琦终于下决定了。
第二天,韩琦将王巨召到中书,说道:“王巨,说一说你对郑国渠的看法。”
“郑国渠”
“老夫想让你领手重修郑国渠”
王巨看了看韩琦,又看了看曾公亮与欧阳修、赵概,然后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韩公,这是何等大事,韩公能相信下官办好这件事吗”
韩琦将章楶写的那篇奏子拿出来说道:“老夫可以让章楶与你共谋此事。”
王巨心中叫苦,就知道当初不该让章楶写这个奏子的,修郑国渠可以,但钱呢
没钱,用手修啊弄不好这就是一个苦逼的大坑。
他正想问钱在哪儿,忽然脑海里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既然韩琦有此意,不如我索性将事情扩大,让大家看看我的“才华”吧,也正好是一个洗去武臣的大好机会。
第二八九章水中坝
王巨盯着那篇奏子,上面写了什么,他还是能记得大约的,然后将眼光收回来,说道:“如果这样,下官就讲一讲水利,而且事关重大,下官思谋不足,因此请韩公于政事堂将京城所有重臣召集,共同商议。”
“为什么现在不能说”
“下官所说的,不仅是郑国渠,还有黄河,还有江南江东,荆湖南路两广。”
“王巨,你想说什么”欧阳修喝道。
“欧阳公,下官所说的很重大,国事为重,还望诸公同意。”
“稚圭,你为什么同意这小子”欧阳修不解地问。将所有重臣召集,这个小王巨以为他是谁啊。
“永叔,可记得六塔河”
欧阳修脸色立即一变。
说到六塔河就要说到黄河,这是华夏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个伟大的文明。不过因为百姓耕垦严重,再加上它本身就经过许多沙漠戈壁地区,导致多次泛滥成灾。这还不是恐怖的,恐怖的乃是每一次黄河大改道。
如果现在看长江的位置变动不会太大,顶多象太平军,也就是当涂哪里,现在长江位于太平军的军城,可能后来由于地震带的关系,将长江往和州那边推去了十来里,还有入海口越来越小,不过总体还是那个位置。
但黄河不是,最古老的黄河据传是大禹治水流传下来的,由洛水与黄河交汇处开始直向北,沿着太行山东麓一直流向天津入海。
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改道,从滑州决口,在冠县北面东流,再从荏平北北向,由沧州入海。那是春秋时代的一场无比浩大的灾难。
再到光武元光三年,黄河再次于濮阳决口,一直向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直到二十三年后才堵塞起来。
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又在大名府决口,一直泛滥到清河郡,当时因为王莽以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听认水灾延续了六十年。
再到东公永平十二年,汉明帝派王景治水,根据地形对濮州河道进行大幅度改造,由棣州入海,这才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十六国南北朝隋唐黄河没有出现多大问题了,到了宋朝又开始降临,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包括赵祯昏倒的那一年,黄河从横陇埽决堤,一直顺着大名府往北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