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9(2 / 2)

暗黑大宋 午后方晴 6306 字 2019-05-04

此外还有王巨让陶黄二人打听的重臣消息,包括这个李参。

王安石的真正老师,不是范仲淹,事实他恐怕都看不起范仲淹发生的那次改革。

也不是桑弘羊与王莽,这两人只是给了他一些借鉴,真正的老师就是这个李参。

李参在定州通判时弹劾夏守恩父子贪赃枉法,夏守恩乃是宋真宗藩邸功臣,但被他弹劾下去,于连州编管。参见变法对权贵外戚的打压,这些权贵外戚平日所做所为确实太过份了。

李参知荆门军时,以前朝廷伐竹是调派,但李参将此法更改,变为向商民招标采购,参见坊场河渡。

李参担任陕西转运使时,发现百姓准备春耕生产资金往往不足,于是向百姓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提升了农业产量。这种低息贷款就是青苗钱。几年后,陕西军民粮食就得到了好转。

李参还提出辇钱之法。

宋朝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扎大量军队,本地租赋不足以供给军队所需,调民夫运粮又会忧民,于是趁丰熟之时,买进大量粮草以备消耗。买进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现钱交易,不过三边现钱有限,此法很少施用。二是摊派征购,低价强买,这是苛政,也很少实施。三是商人先将粮草运到边境,朝廷支付茶盐香药交引和京师钱钞,商人再到指定地点领回茶盐香药等货物卖出去换钱。不过朝廷信用有限,往往各种交引胡滥发行,导致商人不愿意前往,或者商人与官吏勾结,运过去的粮草不是玩意。

因此有了李参的辇钱之法,就是将现钱直接运到缘边地区,就地购买粮食,或者向商人购买粮食,按其质量,给其价格,省却了中间的环节,减轻了百姓负担,并且得到的粮草至少能食用。

这一辇中之法,直到现在,依然在部分使用。

参照王安石变法,均输,市易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臣,并没有得到宋仁宗重用。后来国家置局经度国计,让李参与王安石、王陶领之,李参气愤地说,官各有职,臣如不能胜任,当从废黜,不然,请罢此局。意思是让我做我就做,不让我做我就不做,何必弄两个毛孩子进来

但王安石不生气,这次前面到京城,后面就推荐举了李参,让赵顼在殿柱上写上李参的名字,不过李参此时又老又病,赵顼不能任用了。

可开始时,王安石还没有想到青苗钱,他一心扑到均输法上了。

知同州赵尚宽,知唐州高赋,知齐州王广渊与知陈留县苏涓同时上书,让国家兴办义仓。

什么叫义仓呢,就是让各地一些有良心的豪强,于丰年时自发地出粮食,或者向家中收成不错的百姓征收一些粮食,放在义仓里,到灾荒之年时,拿出来赈灾扶贫。

王安石立即否决。

史书上于王安石想青苗法,这才否决。因此到了南宋打倒王安石后,又将义仓拿了出来。

尝到苦头了,开始执行还是不错的,但最后各义仓全部被侵占挪用。灾时一粒粮食拿不出来,平时反而成了一种苛政。

为什么如此正是它的管理不规范,正规的常平仓与常惠仓都管不好了,况且这种义仓在储存中,可钻的漏洞太多太多。

实际标准的治弊方法,还是王安石的仓法,不过现在免役法未出来,仓法也没有办法出来。它们是母子,免役法是母,仓法是子。

仓法未出来,这个常平仓同样是一个大黑窟窿。

因此吕惠卿与王安石将李参的青苗钱翻了出来。

两人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参照王广渊,王广渊于齐州扣压了五十万粮帛下来,放贷给灾民,秋后百姓连本带息归还了七十五万,利息高达百分之五十,实际不对,不止百分之五十,因此它只有半年时间。但百姓为什么会感谢大灾过后,一无所有了,得到这个贷款后,立即得以春耕生产,一口气就回过来了。

况且我们这是二分利,也就是百分之二十。

有人说半年百分之二十,一年岂不是四分利那也不对的,这是春天放,秋天收,明为半年,实为一年。真还不起,到了第二年还是按二分利息算。

因此青苗法的利息是二分利,而非是四分利。若是出现四分利,那是下面胥吏变相弄出来的

有了它,遇到灾情时,百姓便能迅速得活。朝廷还不需要承负什么经济损失。

第二个理由就是李参的理由,贫困人家太多了,许多人因为春荒,没有足够的资金春耕生产,导致整个年景欠收。有了青苗贷后,便会得到充足资金去春耕生产。

成功的例子,李参

第三个理由更加充分,农民连口粮都成问题了,那么向谁贷富人。特别是那些官户,有功名的与出家的,一不纳税,二不当差,三不交租,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僧牒那么值钱。不是有那么多人想做和尚道士,奥秘就是这个僧侣户不需要纳税应差

那就借吧,但这一借问题来了,那不是青苗法的二分利,讲良心的也是月息六分,一年是百分之七十二。不讲良心的是百分之三百,并且还要利滚利,不是年滚,而是月滚。不借则罢,一借的结果,最后地也没有了,连妻子女儿都成了人家的婢女好在这不是明清,否则一年还不知道有多少女子为了贞节而投河自尽

不仅是郑白渠数县有之,长安一带更狠,不仅是普通商人,文彦博家人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厉害。不要问文彦博信佛的人,怎么做出这种事,僧侣户也照样在做,一个比一个厉害。

但有了青苗法后,这些高利贷的丑陋行为就狠狠打击了。最少狙击了兼并之势。

王安石还承诺,不会抑配,意思就是百姓愿意贷就贷,不愿意贷也不会强贷,而且不贷没关系,一贷还要种种条件,无家产无业游民不会贷,想贷的人必须有担保人,正当良民,才有资格贷之。一是保障贷给正经人,二是保障有贷有收。

看看,这个好处是不是更多而且还有李参与王广渊成功的例子,说服力够强吧。简直是大大的仁政

关健问题能爬上来的,那一个是差的,包括小苏,没有一个是好忽悠的。

王安石就将这个草呈递给了小苏看,小苏当场就急了。

第四〇八章各自找朋友上

而且王安石起初打算仅在陕西一路执行,为何选在陕西,因为有李参执行青苗钱的底子在,不会让百姓感到哗然。

王安石与吕惠卿商议好后,将此策出示于苏辙。

小苏便说了一句话:“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确实相比于宋朝害死人不偿命的高利贷来说,青苗法的二分利,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低得不能再低的利息了。

但小苏又说道:“不过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意思上有上面的政策,下面有下面的对策,一旦执行下去,不可能象王安石所说的那样不仰配。

“钱虽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笞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一旦置法,必会产生抑配,一旦抑配结果就是借钱容易,还钱时大家都不想还了,到时候州县怎么办,抓人,笞打,催还,事儿也就来了。

“唐朝刘晏掌国计,也没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