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2(2 / 2)

暗黑大宋 午后方晴 6346 字 2019-05-04

“但真正让西夏人心寒的是延州,还是庆州或是渭州非也,乃是府麟路,张亢。然而张亢下场如何并且当年西北战役功劳最大的是谁”

“张亢,狄青”

“狄青扬名乃是南方,他虽在西北战场上也有建树,却远不及张亢了。但不是这两人,而是吕夷简公,庆历战争爆发之前,我朝经历过罕见的旱灾,黄河决堤,国库空虚,在这种情况下我朝匆匆忙忙地与西夏发起战争,用费以亿兆计数,若无吕公操持,会出现什么局面然而战争结束后,吕公是什么下场”

不要说宋朝了,即便到了后世,也没几个人知道张亢这个人。至于吕夷简,评价也很低,甚至还不如司马光。

但实际抛除资治通鉴,只说政治,一千个司马光也不及吕夷简

“吕公现在正名了,”叶默小心地说。

“吕公就是正名了,在百姓心中,仍不及韩公文公,并且他是权相,为何被大家抹黑”

说张亢下场不好还能情有可愿,吕夷简不同啊,要家世有家世,要权利有权利,为什么生生抹成了小人奸臣

“为何”

“由范仲淹带领着,君子们抱团了。但有几个人与我抱团”

“这是结党啊。”

“能说是结党吧,我不会结党,因此这个功劳对我来说,未必是好事,至少我不能持功骄狂,甚至主动抹掉这个功劳,大家才不会因功仇视。所以这不是契机。”王巨扫了一眼张若水道。

总的来说张若水也不是未来军器监的好接班人,有点贪,这又是一个肥差,一贪,以后军器监就很难保证王巨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高效廉洁。

但上哪儿找既有才华又清廉的官员,况且这是制造器甲的机构,一般有才华的文官,让他来还不愿意来呢。

不过贪有贪的好处,正因为王巨的那个承诺,张若水才利用他在内宫中的关系,打听到司马光那段对话。这件事也担着风险的,事情发生后,吕公著等人上书,强烈要求赵顼查办内宫,赵顼也确实在内宫大发雷霆,将好几个太监贬到了洛阳。

而且也因为他贪功,这段时间尽心尽力地替王巨做了不少事。

也许张若水心中的想法是王巨说不定那天就离开军器监了,但这个官吏问题不解决,随时死灰复燃,军器监说不定又成了一个烂摊子,所以张若水巴不得自己将这个问题解决。

然而不能解决,当真这么多官员裁下去不会惹风波啊

冗官问题十分严重,人人都知道,但那个大臣去解决过包括王安石,在史上王安石做了一些努力,裁并州县,延缓进士授官时间,减少恩荫名额,但那只是控制,并不是直接裁减。

包括王巨那份很早的上书,针对冗官这一节,同样是控制为主。

并且王安石在史上也没有做好,在他手中,官员数量不是下降,而是增加了,于是越来越冗。

现在王巨是直接裁,并且一裁就是一百多名,近两百名官员,好几百名堂吏,那有那么容易因此王巨只能继续等,等的不是这个功劳,而是绥州即将来到的战争

但这个王巨就不用说了,以免过于赅人听闻。

他扭过头问叶默:“那边还有多少匠户”

“明公,还有六百余匠户。”

“由他们,不用问,看他们能忍到什么时候。”

“喏。”

“这段时间你也辛苦了。”

“不敢,”叶默眼睛闪烁了一下,可后面的话他想了想最终没有说出,王巨却没有注意,又看着手中的公文,朝廷陆续拨款过来,战争随时爆发,铠甲武器必须抓紧生产出来一批,他手中的事务也多了起来。

但不久,赵顼便派人将他召进宫。

其用意乃是司马光的一番话。

司马光讲读通鉴,也就是资治通鉴,不过现在名字只叫通鉴,司马光攻击张方平,让赵顼反感,下了口诏,好了,你修书吧。

于是司马光再度修资治通鉴,当然这时还没有修好,然而司马光时常开讲,看看,这就是俺修的史书。

不可否认,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价值,但也不能无限地神话化。比如朱熹评价一句,温公不喜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只得与他存在。若每处删去数行,只读著都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

这个温公不喜权谋那个不过后面一句话说得中的,司马光喜欢的就保留了,不喜欢的直接删除或者纂改,管它是不是史书。朱熹对此越看越不满,于是又说了一句,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

明代严衍列举通鉴七病,漏、复、紊、杂、误、执、诬。

不过王巨对通鉴评价依然很高,然而就因为这次开讲,引起了一场争议。

司马光讲到曹参代萧何事,然后说了一句,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赵顼说,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司马光说,何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

赵顼知道司马光这是诡辨,但赵顼也没有分辨,他也休想辨过司马光,辨下去反而失去了身份,然后这场对话迅速结束。

赵顼将王巨喊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王巨听后,心中默默说道,司马光,你得多牛逼,才能吼出这句颠倒黑白的话

不过王巨神情很平静,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想。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何必要问或者说,赵顼为什么要问

难道是对王安石的不信任,那也是不可能的,王巨忽然意会了,因此说道:“陛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象臣将铁变成好钢行,这也是臣的能力,属于人类的能力,但让臣点石成金,那就不是能力,而是妖,诡”

为什么要变法,王巨说得太多,也不想说了。

至于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好的现象,那也没有办法。如果王巨提前十年来到宋朝,成功地上位,将韩琦与欧阳修狙击下去,又阻止了赵曙上位,再推出一些比较合理的措施,那么不用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以及其他一些敛财措施,宋朝还能渡过危机。但这时候,不敛财可能吗

然而问题也在于此,实际王安石变法之前,大多数人还是同意变法的,但包括赵顼在内,大多数人以为王安石有点石成金,化水为油的手段,实际不可能,就是王巨有了大手指,同样也不可能,于是许多人失望,可能赵顼也在失望。

这个本来就很艰难了,赵顼又来了一个“异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