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宋军同样有伤亡,而且伤亡数量不小,前后共达一万一千余人,不是全部阵亡了,包括伤者,但这个伤者指的是重伤者,完全退出战斗行列了。这还不包括柔远寨那些西夏战俘的伤亡。
其实如果不是对方伤亡更加沉重,这个伤亡数量几乎也超出了宋朝各个大佬所能忍受的范畴。
这是宋军的伤亡数量,一个让人感到极其沉重的数量。然而敌人呢,伤亡近九万人
可能会产生误差,特别是考核敌人的伤亡数量误差会更大,比如柔远寨前夏军的伤亡,只有梁乙埋清楚,李三狗也只能做一个估计。还有几次大捷时,敌人逃跑时,有的活活冻死在半路上,这又无法统计了。
但就是梁乙埋,也不能考核算一个准确的数字,特别是大顺城之战,有的夏兵贪生怕死,反正逃出来了,索性逃回老家,不愿意参加战斗了。
不过这个估计基本算是准确的,因为梁乙埋手头的伤亡与被俘人数统计是九万两千余人,不过有的逃兵在继续会合,有的逃回西夏,实际伤亡数量接近九万人,但不会超过九万人,与王巨的估计差不多。
而且王巨在那山谷与诸指使会面时,还刻意下了几条军令,不是他对保捷军所说的军令,而是另外三条。
我可以保证赏罚公平,但任何人不得夸大战功,杀民充功,争抢战友与属下之战功,任何人违反一律问斩。就是老窦贪功夸大战功,也要斩。有了这个紧箍咒,所以诸将报功时都小心翼翼的,本来胜得很光彩,多杀一人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因此宁愿少报一点,也不敢多报一点。
这一条王巨也禀报了朝廷。
并且他在知华池县时,就做过类似之举,所以王巨报出来的敌人伤亡,基本是可信的。
余下两条便是除反抗者,不得用任何借口屠杀妇女老幼。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反抗的人,西夏有些人很凶悍的,妇女有麻魁军,还有一些童子军,老人兵。这些人如果反抗,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拿起家伙往自己身上砍,那不叫仁爱,而是叫傻逼。
若是进入敌境作战,若是对方不反抗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抄掠对方的财产,不论对方反不反抗,不得以任何借口奸淫妇女。
这是指不反抗的各村寨城镇,如果反抗,那就用不着客气,不仅会用武器杀人,同样也会抄掠财产,并且王巨还明确做了规订,所抄掠的财物,一半充公,一半归将士平均分配。
但这里朝中各个大佬都忽视了一点,敌境,他们以为的敌境就是萌门三岔,根本未想到,这个敌境将是真正的敌境。
不过有的人看了啼笑皆非,包括文彦博都是哭笑不得,这厮怕大伙说闲话,索性将战俘划在伤亡行列,难不成最后问得到多少战俘,也学习李若愚、王克行,战俘啊,只有一百几十人,还让俺释放了。
王巨还真有这个打算,若大的渭原地区,被西夏反复抄掠屠杀,几乎成了死地,王韶开边,说有田近万顷,能开垦的最少也有好几千顷,难道说错了吗结果这两厮伙同李师中,再胁迫窦舜卿下去核查的结果是一顷六十亩。
这两人敢这么做,王巨为什么不能说没有了战俘
赵顼也无语啊,这不是笑话,然而再认真想一想,实在是好笑。
当然,他还是很高兴的,九万人哪,这几乎创造了宋对外战争史的记录,如果不是夏军还没有退走,那就是特大的大大捷了。
只是让他不满意地是后面。
议和,王巨在搞什么东东那张高大上的地图,赵顼看不懂,但也知道现在宋军稳居上风,这时候议什么和哉
可他不满的地方,却是很多人最满意的地方,连文彦博都罕见地露出笑容,带头说道:“陛下,虽然前方屡屡大捷,大快人心,可敌寇兵力仍占据着优势。而且打到现在,我军伤亡惨重,也给一万多户百姓带来了沉痛的噩耗,如果就此两国罢兵,重修和好,实乃功德无量。”
老大发话了,小弟立忙表态,杨绘道:“一将功成,万骨成枯,虽然前线略有捷报,然陕西路整路百姓民不聊生,为了坚壁清野,整个环庆二州百姓于这塞外寒天,撤离家园,惨不忍睹,又有兵士拷打,酷吏刑讯。早点结束战争,是王巨明智之举。
吕惠卿想抽他的大嘴巴。
因为庆州之战,后方陕西路百姓确实苦逼了。
但战争打响,百姓岂能不苦,关健以前各场战争百姓苦了,前线依然还吃败仗。再说,西夏三十万大军入侵环庆,不打怎么办难道默视西夏拿下环庆,以后再徐徐拿下整个陕西
还有呢,他虽然未去陕西,不过也听到一些消息,这次王巨钱用得很多,但最少在对待撤离的环庆二州百姓的安置上,做得还可以的,那来的惨不忍睹。是动用了兵士与胥吏,这也是有原因的,撤下来的百姓良莠不齐,有的不宵之徒趁乱胡作非为,兵士不镇压,胥吏衙役不刑笞怎么办
这小子简真颠倒黑白哪。
而且这样一说,王巨好象是戴罪立功似的。
不过也好,王巨一直学习苏味道,模棱两可,看看这些人是怎么对你的,以后你还站不站队
王安石倒是清高公平地说了一句:“虽如此,然而不将西贼击痛,以后还会屡屡入侵,到时候累加起来,百姓更苦,兵士伤亡也更多。”
说怎么打,他是不懂的,但道理还是明白的,不将西夏打痛了,以后还会有的打,死的士兵会更多。而且朝廷要开边河湟了,不将西夏打痛,说不定就演变成两面开战了。
“即便大胜,得陇望蜀,何日能休”吴充说道。
这又是一种说法,今天打胜了,明天就有胆量反击西夏了,战事还不会结束。事实也是如此,就是西夏被打服了,暂时太平了,马上又用兵河湟了。
但问题的就此议和,宋朝就不用兵河湟了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是什么意思养归养,但到打的时候,将士得敢打。然而还有一层意思,养三年多兵,就要打上一仗,只有经过实战的考验,三军才能强大,大战来临,手中才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可用。
为什么三年多时间呢,这是一个虚数,是指根据国家的财力,适度地打一打,其实就是王巨所说的度,中庸。
因此又有了另一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实际这些话虽不同,真正的含义却是一样的。
吴充也等于是深层次有学问的颠倒黑白。
不过王安石并没有再说了,不是他对王巨反感,而是反感王巨的这种用兵方法。太浪费钱财了,如果象王韶那种自力更生的打法,也许还能支持一下。
赵顼感到一种孤独,他转了话题,道:“如果西夏不同意呢。”
王巨在奏报里分析了同意的原因,西夏死了这么多将士,梁乙埋当真不心痛,不怕打到最后,惨败而去
自己也表达了足够的诚意,连自己万分痛怪的宋吉也释放回去,等于给了足够的台阶,让梁乙埋回去。难道梁乙埋真不知死活,不识大体
说不定过两天,董毡出兵河西的消息也传到了梁乙埋耳朵里,不回去也要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