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都不能做,先从内部抓起,将王安石变法一起罢废。只要做到这一条,百姓振奋。如果那样契丹还敢来,那么必然会将他们打回大漠,然后一振威武,恢复旧疆,快忠义不平之心,雪祖宗累朝之愤,陛下功德赫然,如日照耀无穷矣。
这是人说的话吗
赵顼气得要将这道奏章扔到大殿外。
其实以前韩琦的种种,还能原谅,混官场嘛,那能风淡云轻,不沾一丝尘埃想要上位,必须勾心斗角,但不能搭上国家。
因此几个月后,韩琦去世,赵顼很“伤心”派士兵给他造坟,然后亲自写了碑文,题名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
不对啊,韩琦准确是三朝老臣,三朝宰相,怎么少了一朝。
那么少的那一朝,如果是英宗神宗朝,那么无疑是说韩琦对不起宋仁宗,你无脸在地下见宋仁宗。
如果是仁宗英宗朝,那无疑是说韩琦是赵顼朝的叛臣,即位时差一点逼得赵顼下台,临死前还上书了一道能让国家灭亡的蛊惑之策
肯定韩琦这什么策,什么略的不能用了。
于是赵顼只好等王巨的上奏。
黄公公带着王巨的奏章返回京城。
赵顼急忙打开看,然后呆若木鸡。至少富弼他们还敷衍一下吧,然而王巨却很好,连敷衍都懒得了,直接说俺不了解河北河东的情况,因此不要问我。
实际王巨真的不了解。
契丹摆明了想要以黄嵬山为新的疆界,王巨敢说吗若是拒绝会发生什么多半不会入侵,可他如果在朝堂,那怕在庆州,都能通过种种迹象,再结合他的一些历史记忆,就能甄别出来。可他人在泉州,对北方整个不了解,如何敢断言万一拒绝后契丹恼羞成怒,入侵呢
不过赵顼显然不相信,苦笑了一下说:“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是啊,陛下。”
“朕也有苦衷”赵顼又是苦笑。即便升迁王巨,得有升迁的理由,庆州大捷后,因为年龄限制,不能升得太高。随后王巨辞官,为了安抚,赵顼授了很高的官职。王巨辞掉了。但就是不辞,王巨敢接受吗,那真成胁迫皇上了。前几个月海商捐助三百多万石粮食赈灾,本来也是一个升迁的机会,因为迁徙百姓产生的争议,赵顼又不便升迁了。
赵顼真想错了,王巨对这个官职并不是太在乎。高了能干嘛,空招人嫉妒。只要不干涉他做事,那就心满意足了。但谁会相信呢
黄公公说道:“陛下,奴婢倒有一良策。”
第615章威名上
“诸位辛苦了。”王巨对着诸位海客拱了拱手说。
到了冬天,泉州港变得冷清。泉州主要是下南海的船,因此在这个时季,多借助季风离开港口南下了,要么就是那些需要保养的船上了船坞在保养。
只有少量船是跑倭国高丽那边的。
不过宋朝经济一直比较富庶,因此对木材需求大,以至开国宰相赵普都派人经营木材生意。所以经过王巨推动,许多船只又改成了密州港。毕竟那是在大海上拉木排,风险性很大,横跨的距离越长,事故也越多。最搞笑的是一个海商,派几艘船拉着木排,忽然大海风向转变,改成了东南方向的台风。结果未用一天,便强行刮到了辽国的营州。如果往南刮还好一点,大不了控制不了船,漂到海州,或者楚州,最终还会有办法将这些木排卸下的。然而漂到辽国那边,这个海商悲催了。
最后交了无数罚金,木排也丢下了,才将他的船放回去。
当然,那是突发事故,总的来说,平安抵港的概率在九成以上。只要平安抵港了,就会获取巨大的盈利。
这时代有很多聪明人的,随着密州港的繁荣,又有一些人发明了一种平底海船,不是很大,吃水浅,一般在一千料到两千料之间,然后从密州港再将木材装卸到这种平底船上,春天过后,再顺着季风,随潮水自济水入海口,再从五丈河直接抵达到京城。这又让五丈河忽然变得繁荣起来。
但泉州到了冬季,相对而言则变得更冷清了,除了少量名贵板材,余下的什么高丽、高丽秘色、高丽绢以及倭国刀扇的什么,那能占有多大的空间
实际说白了,无论高丽的绢、青瓷,或倭国的刀扇,宋朝同样有之,还有许多比它们更出色,只是因为它们是外国货,所以好奇之下,才有了一定的销路。
但王巨也没有慢怠。
自从他来到泉州后,也将庆州的一部分政策带了过来。
比如简化等齐商税。
市舶司的抽解是十比一,王巨重新做了一个规订,从两万贯以上起步,超过两万贯的税率是百分之九,超过四万贯的,税率是百分之八,超过六万贯的,税率是百分之七,超过八万贯的,是百分之六,十万贯以上者全部是百分之五。不戒意互相并货,反正只要你们能凑出十万贯商货,不论是多少家,统统是百分之五。
用此诱导大家主动交税,而非是走私。
虽然走私不交税,可黑幕太多了,与庆州那边的私盐一样,需要贿赂官吏衙役,而且在海上卸货,潮来潮往,风来风去,十分危险。又产生了一些黑道性质的组织。官府屡禁不止。
现在变相地将税率降低一半,实际抽解达到了二十比一的时候,再走私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因此税率下降了,市舶司的税赋并没有下降,反而逐步上升。
商税还是庆州那个商税税率,商货越多,税率越轻,本州之内,只有一道过税,本州之外,只能征两道过税。但不管什么人,必须得交税。
最后一条会让一些豪强们很不高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王巨推动下,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收益比以前多。
王巨又教导百姓养殖珍珠、海带、海虾,珍珠还未看到效益,不过海带与海虾看到效益了,泉州本来就是一个田少人多之地,每出来一项产业,就意味着养活更多的人。
因此这些豪强也就渐渐不作声了,不管怎么说,王巨确实是一个好官。
其实就是一个惯性问题,就象楚建中顶替王巨到了庆州,其实做得还好吧,而且也重视边防,夏人以为王巨走了,说不定能捡便宜,结果看到楚建中种种布置,又不敢对那段横山打主意了。
然而他不想扰民,结果呢,庆州不久故态复发。一些得利的商贾豪强们心中又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