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67(2 / 2)

暗黑大宋 午后方晴 6543 字 2019-05-04

不一定是太学里教授们唆使的,但他们能不知道虽没有唆使之罪,但有着包庇,坐认着一些少年郎侮辱王平之错。

可能是这些太学里的老先生,也看不惯王巨吧。但吕公著心里面在想,你们这些老先生好好地书不教,瞎参和干嘛

总之,这次处罚替王巨出了一口恶气。

这都是些小事,处罚的也仅是一些低品的官员与教书先生,赵顼说都未说。不过王巨也听到了,因此表示谢意。

赵顼一笑,随后心想,难道是因为这两件事,这小子看到朕的为难,报之以李,在这里做了一步退让

不提了,赵顼心中啼笑皆非地想。

于是他又说道:“王卿,说一说南方吧。”

“臣不是说过了吗”其实那天王巨说了南方,不仅是他最后的提议,暗中还说了一件事,之所以有人反对,是因为宋朝得到南方无所帮助,说不定弄成了宋朝累赘。

但有了腾冲马,有了乌蛮铜矿,有了交趾粮食,还能说是无所帮助吗

“说一说气候,物产。”

“怎么说呢臣首先说大理吧,大理西部地区与川西差不多,善阐府一年气候温暖如春。如果是平原地带,适合百姓居住。如果是山区,依然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不过气候不算太恶劣。气候恶劣的是大理的南部地区与交趾。两者也略有不同,大理南部地区与交趾西北部地区,以多山为主,许多地区物产贫瘠。交趾东部地区以多水多河泽为主,物产丰富。”

“不过总的来说,不及江浙京东与河北平原适宜人类居住,但比陕西路的山区与河东路要好。虽然天气炎热,又有疟疾横行,多毒蚊蛇虫,但正是因为这种气候,粮食产量很高。我在大理曾与章子厚书信往来,他说了一件事,因为大量汉民迁移过去,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有的百姓勤劳,一年三作,少数一些肥沃的土地亩产达到了近十石。”

这是极少数极端产量,大多数耕地,只是一年两熟,亩产不过五六石。但就是五六石的亩产,在宋朝也是惊人的产量了。

“还有,与我朝中原稠密的人口相比,哪里多是地广人稀之所,大理又出产各种牲畜,只要百姓勤劳,官员引导恰当,多数百姓能迅速过上幸福安定生活的。”

“那个瘴疠呢”

“陛下,所谓的瘴疠,并不是我朝传言的那么邪乎,分为三种,一种是蚊子引发的恶性传染疟疾,一种是饮食不卫生导致的恶疾,还有一种便是久无人烟,又聚集了大量腐积物,于是在空气里有大量有毒气体,人冒然进去后中毒身亡。其实只要陆续开发,提高医疗条件,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就象现在的扬州地区,乃是我朝最好的地区之一。但在上古时候,因为多湖沼,气候湿热,成了大禹九州里的最下州。”

“朕听闻一年有许多百姓因为疟疾而死。”

“是有之,但陛下,中原各州一年因病而故的百姓难道还少吗特别是陕西路与河东路,因为西夏不停地入侵,百姓必须承担着大量兵役力役,又有多少百姓因此而英年早逝陛下,还记得郑侠”

“记得。”

“他说因为变法导致了大量流民,然而那场大灾,就是没有变法,难道没有流民,相反的,如果不是变法,朝廷拿不出钱粮赈灾,那样的特大灾害,说不定整个北方与东南地区就会盗贼四起了。是有一些灾民因为胥吏过份敛财导致的,可那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以这一小部分代替整个国家。当真一叶就能知秋了陛下,想要看黄叶,臣在春天里能找到黄叶,在夏天里也能找到黄叶”

“正是,正是,”这句说到赵顼心坎里,听后大乐。

其实这一问也有背景的,有许多大臣将南方妖魔化,说害苦了那些移民。

但王巨就是不说,问题也不大,若是原来,迁徙过去了也就迁移过去了,几乎与中原完全封闭起来,但邮驿改革后,普通百姓也能出几个小钱,将书信送到故乡的亲人手中。当然,有一些百姓遭遇到了不幸,但大多数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要知道冒然前去南方的百姓,有几个百姓是能过得下去的,都是走投无路的百姓。但在南方,有那么多充足的耕地,也意味着有了一条出路,难道还不满意吗

甚至这一年的秋天,又有少数百姓自发地往南方迁徙。

赵顼又与王巨说了一会,起身回宫。

不久朝堂就传出新的说法,行刺王巨的人乃是西夏人。

消息传到西夏,梁氏兄妹差一点气得喷血。

但这案子也就结束了,王巨前往中书当职时,朝廷也下诏让李定与杨遂带着官兵返回京城。

“中书啊。”王巨站在中书省门口,喃喃一声。

如果不是这个参知政事,那来那么多事

王珪说道:“子安,你能来到中书,中书无疑是如虎添翼哪。”

“还要谢过王公。”

“这是某的职责指宰相必须朝廷推荐任用真正的人才。”

“不过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熟悉,还要王公提携。”

两人客套一番,踏入中书。

老王先带着王巨到处转,中书有很多机构的,什么机构负责什么,还有这些机构的主要官员,都要向王巨介绍的。

到了户房时,老王继续介绍着,然而王巨却看着一个人愣住神一个对宋朝影响巨大的人。

宋朝各个书法家有三个人被严重丑化低估,其中也包括这个人。

第718章拯救

中书省是宋朝的权利中枢,因此机构庞大,包括舍人院、起居院、差遣院、考课院、审官院、审刑院、礼仪院、官告院、通进司、银台司等等各个部门。

比如对王巨很排斥的安焘所在部门审刑院,就属于中书的直系下属机构。

除了这些下属机构外,本身还有着许多相关的部门,早先分成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薄、制敕库八房,后来又简化成孔目、吏、户、兵礼、刑五房,总称制敕院,后来又添加了生事房、勾销房,后面两房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是前面五房,因此又称为中书五房。

五房又置有公事、堂后官、主事、录事、主书、守当官等下属,原先多是由曹吏担任,又称为堂前官、堂后官,配合中书宰相的。

到了熙宁时,经王安石提议,各房置设了检正官,由正规官员代替了曹吏。

比如眼前的这个人,官职就是检正中书户房公事,还有三司使李承之早先就担任过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又称为都检正。

官职大约与三司各司判官相当,为五品官,官级不算太高,薪酬也不是很厚,但因为这个部门负责着各地文书与中书宰相下达的承上启下之作用,因此十分重要,也因为文官取代了曹吏,各个都检正也有机会与宰相一起参与到国家决策当中。

因此官职不高,但实权很大。

韩绛曾叹道,都检正虽不奏事,但与执政无异。

吕惠卿正是担任着都检正官职后,迅速提为宰相的。

可能这个人眼下还不大起眼,但王巨可知道他的厉害,不仅如此,他还是宋朝有名的书法家。

宋朝有三个书法家被低估,最屈的就是宋高宗赵构,其次是秦桧,然后就到了这个人,蔡京

后人说宋朝四大书法家苏米蔡黄,这个蔡是蔡襄,这说法是错误的,蔡京书法是不错,但缺少新意,仍是唐朝的妩媚姿态。其实真正的蔡,是蔡京的书法

蔡京不解,小心地说:“见过王公。”

他心中想,难道是因为木兰陂,所以这个厉害的新副相,才对我关注

宋朝三修木兰陂,最后一次正是蔡京大力支持,屡次上书朝廷,朝廷拨下巨款,才修建成功。

当然,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