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安,说实话,你以为宋朝能不能真正统治彼岸。”
“那得要怎么看了,如果象现在这样,只是羁縻,彼岸会永远臣服中国的,每年相当于十五万两黄金的金或银或商货的捐助,也不会中断。”
王巨用了中国二字,非是宋朝,但章惇也没有在意,他还以为王巨用之区别内陆与海外呢。
“如果大宋插手太深,彼岸必会产生反感。无他故,彼岸政治更开明,然而我朝官员不是父母官,而是高高在上的主人,百姓非是子女,而是低下的部曲奴隶,所以我朝大规模治理,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大批过去管理,彼岸多半就会与大宋割裂。”
“子安,六年后你回到彼岸准备做什么”
“子厚兄这句问得有深意啊不过可能非是你想的那样,一旦六年后,我回到彼岸,有两个任务,一个任务就是继续改革更开明的制度,用彼岸的制度,当中原的镜子,二就是继续深研数学,它非是数学,我现在将它命名为科学,科技的发展,才是这个民族真正的出路。而且子厚兄,你以为一旦灭掉西夏后,我在朝堂能做什么学曹彬公或者李靖吗”
这还是半真半假。
不过有的也非是虚言。
如果彼岸有一个成功的开明制度,再加上广大的空间可以安置更多的百姓,那么在他的各种著作引导下,很可能两三百年后就能真正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虽然有很多东西他弄不出来,但这个指导很重要的,有了方向研发,与没有方向研发那是两回事。
那么在五百年后,说不定彼岸就能提前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了。
如果能实现,再加上占有了这么大地盘,那么这个民族再无半点危机。
不过也等于回答了章惇的疑问,俺过去后,不是做皇帝的。
至于会不会做一个国主,王巨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呢。
其实不仅章惇,有许多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不过大家都没有太大意,就是王巨在彼岸做一个土皇帝,又能如何,除非彼岸真的每年从宋朝迁徙二十万户百姓。
再说六年后,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变化呢,说不定王巨在皇上挽留下,又不走了。
因此章惇也只是好奇地问一问,并没有太大意,他又说道:“如果没有那几种粮食,以及银行司呢”
王巨久久的沉默。
别看他现在每年都迁徙不少百姓离开,实际就是迁徙了大量百姓离开,宋朝人口还在继续膨胀着。
况且他一回彼岸,种种忌惮,朝廷就不会让彼岸这么肆无忌惮地迁徙百姓了。
那么仅是人口危机,没有金人南下,宋朝也未必能熬过一两百年。
王巨未说话,但章惇已经明白了。
他说道:“子安,如果谁想对银行司不利,我支持你对付他们。”
不仅安焘,安焘只是一个开始,想一想文彦博他们甘心吗好在富弼在洛阳奄奄一息,否则文富二人联起手来,会更难缠。
章惇吃过饭回去了。
王巨将韩韫叫来,问:“陕州那家店主可靠否”
“你是说朱纯”
“就是那个叫朱纯的。”
“可靠。”
“有无其他人知道你与朱纯的关系”
“没有,这十几家店主,外人都不知道我与他们的联系。”
“那就好,你让他办一件事。”
王巨不会束手待毙的,若那样,即便两次惨败,弄不好王巨还会灰溜溜地回到彼岸。因此大家都动手吧,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
第759章张睦上
安焘事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大多数大臣只是认为安焘耍了一个小性子,不算严重的错误。
中书的处理也几乎等于是平级调任,同样不算严重的处罚。
但大家都知道,这才是一个开始。
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还有的人准备搬来小板凳看热闹
王巨却当什么没发生一样。
有商贾将丝料运到京城了,还有一些人加入到新机械联盟公司。
这个古怪的名字就是王巨起的,也不能说不妥,它们确实是新机械,确实是一个超级联盟,朝廷占了一半,各个私人占了一半。
并且王巨让彼岸做示范的人还详细地讲明了它的利害关系。
不用担心朝廷侵占这些钱帛,它有很多投入的,比如进一步的研发,还有各个作坊的建设与改造,这个改造动作可不小,它几乎将原来所有的冶炼与铸造工艺全部推翻,必须建设若干新的大型作坊,也就是工厂了,以及后面材料费用,推广费用,运作资本等等。
所以先前得要一千多万贯成本的准备。
不过有一条,一旦它们的工艺进一步成熟,朝廷会采用这些新技术,用于器甲制造或者其他方面,但不会另外开设作坊,制造这些新机械投入到市场上,争抢这个“公司”的利润。
另外这些技术,朝廷同样有义务保密。
同时也讲明了,它开始时,因为价格高昂,技术还不完善等因素,利润有限,真正的利润是在未来。
关于这一条,露布上也刻意写明了。
所以虽然一些人感到神奇,被这些示范的人几句话吓跑回去。
但还有不少人动了兴趣。
大家都不是傻子,做了示范,岂能不了解它的未来。
不仅是灌溉排涝,还有纺织呢,实际这两年,有人利用祖阳那个新织机,已经织出棉布了。即便彼岸未找到那种适合北方种植,质量更好的细绒棉,棉花也在一步步向北方普及,如今已经普及到几乎整个福建路,与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的中南部。
民以衣食为天,占到一个布,前景会有多大
况且它还有其他用途呢,比如运输、印刷等等。
而且它加入的门坎也比较低。
因此陆续开始有人参加,事实也证明朝廷并没有想通过它,变相地从诸商贾身上谋利,前面得到这些投入的钱帛,后面朝廷开始于京城郊外汴水与五丈河畔建设诸多作坊。
随后又请这些商贾与乡绅派出管事,参与建设与账目管理。
接着朝廷又下了一道诏书,两条明确规定,第一条是一两黄金相当于十两白银,一两白银相当于两千文绢交。
这道简易的诏书就是将金银兑换比例规范起来,同时将绢交与金银挂钩。
关于这方面,宋朝以前几乎是放任不管的,因此很混乱。
比如金银的价格,宋初时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千文,一两金子相当于一万文,但随着得到南唐,以及闽国归顺,南方的金银源源不断而来,金银价比随之下降。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