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关系,现在是人少地多,大不了给他们多划分些土地,另外,到了农闲的季节,他们还可以继续原来的渔猎生活,贴补些食物和收入。
只是长平城缺少种子和农具,必须早日向史可法求援。
史可法听到洪承畴已经完全占领贝湖南部,不禁热血沸腾起来,洪承畴不过带走四千士兵,却能为赤塔省向西开疆千里。
他一面给政务院上疏,要求增加种子与农具的数量,一面决定亲自去贝湖看看。
赤塔现在风平浪静,一府两县的百姓,正是农忙之前的自由调整期。
春小麦耐旱,播种之后,只要偶尔除除草,基本上就是靠天收,百姓不是在放牧,就是在为牲口准备过冬的牧草,或者去森林狩猎。
如果到了秋收的季节,各种农作物大面积歉收,才是百姓混乱的时期,搞不好就是民变,真要是这个时期,史可法绝对不敢离开赤塔太久。
在洪承畴的陪同下,史可法视察了贝东、青叶、长平三城。
三城视察完毕,史可法决定在青叶立府,而贝东、长平,是隶属于青叶府的两座县城。
他的理由有两个:一是青叶位于贝湖以南,左有长平,又有贝东,有利于管理两县;二是青叶的南面是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漠北蒙古,大明需要在此驻扎重兵。
这样岭北省就有了第二个一府两县。
至于青叶人口过少,目前不过千人,史可法并不着急,贝湖周围还有好些闲散的渔猎部落,将来他们归化了,就迁到青叶,以增加青叶的人口。
为此,他将贝东知县马如来调到青叶,任职青叶知府,正式任命周虎为长平县参将,专门负责联络、归化附近的布里亚特人,一旦有人接受归化,便迁居青叶。
本来洪承畴还想继续西进,但史可法否定他的想法。
史可法认为,青叶刚刚立府,人心暂时不附,必须在军队的扶持下才能开展正常的工作,再说贝东县今年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万一秋收的时候,农作物歉收,百姓缺少粮食,民心就会不稳,只有军队的弹压,才能维持安定的局面。
但洪承畴立功心切,最后与史可法达成协议:贝湖的南半湖已经开府立县,明军将沿着贝湖逐渐向北方推进,争取将整个贝湖收入囊中,假如明军捕获少量的当地百姓,就迁居到青叶,如果遇上人数多的部落,就在当地设立府县。
远在京师的朱由检,接二连三收到来自岭北省的讯息,虽然这些讯息都是他最期望的,但他的心思已经转向关内。
原来他着急沿贝湖向西扩张,主要是担心乌拉尔山以西的那个大国,但“双头鹰”发回的讯息告诉他,那个大国现在受到西南面的波兰与西面的瑞典的欺凌,南面的喀山汗国也在奥斯曼帝国的扶持下,不断侵蚀它的草原。
它自己尚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量向东扩张
那些打着国家旗号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国家的军队,更不是闻名欧洲的哥萨克骑兵,而是一些皮毛商们自己的武装,因为是私人性质,人数不会太多,战斗力也不会太强。
这些武装起来的皮毛商,利用火器的优势,对付当地行渔猎生活的百姓还可以,如果遇上大明的正规军,自然是要栽跟头的。
所以朱由检不再关心岭北省的事,他只是嘱咐史可法与洪承畴,开疆的步伐不要太快,一切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坏了大好的局面。
他现在的心思,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改革。
他推行的改革,现在只是在北五省试,但迟早会推行到中五省与南五省。
也许别人暂时看不出来,这种改革要是失败了,那大明就会回到天启年间的原,那自己这几年的辛苦,完全白费了,就算积为朝廷积累一些金银,迟早也会败在某个皇帝或者大臣的手上,大明在关外和西南收复的大片土地,迟早还会丢失。
如果改革成功了,大明就是羽化的毛虫,从此振翅高飞,不输鸟雀。
别说过去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现在的荷兰,就是将来的英法,在于大明的较量中,也不会占据上风,以大明这么大的体量,又处在世界科技的最端,就是西夷联手,怕是也只能望大明的项背了。
改革之帆已经,朱由检也没法让它停下来。
而且,这一次的改革,只是起,还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的改革在等着他。
现在的大明,是朱由检所说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时期,只有熬过了这段时间,大明才有可能步入正轨。
现在朱由检就像是正在孵蛋的母鸡,特别当心羽翼下的鸡蛋。
他的另一个心思,就是南洋。
大明国内的改革,离不开资本的积累,也就是缺少第一桶金,现在的海外贸易,就是大明第一桶金,虽然这个第一桶金,将来可能落入私人之手。
只要这第一桶金在大明的国内,就会促进大明工商业的发展。
海外贸易的利润虽然巨大,但大明从事海外贸易的人数太少,主要是被被人卡住了脖子。
这个咽喉要道,就在南洋。
大明要进行海外贸易,必须经过南洋,特别是麻六甲海峡,但现在的南洋,已经被西夷完全掌控,大明的海商即使出海,也只能捡些别人的残羹冷炙。
为了大明,朱由检必须打通麻六甲海峡,即使大明不能完全掌控,至少也要让大明的商人能自由出入麻六甲海峡,赚取最高的商业利润。
朱由检登基之后,就一直在做着相关的准备,组建南海舰队,就是最重要的环节。
南海舰队是朱由检打通南洋的唯一依靠,所以他特别关注可能的南海舰队司令郑芝龙。
现在他的面前,正摊开大量的关于郑芝龙的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参谋部提供的,也有一些是广东的锦衣卫飞鸽传入京师的。
“郑芝龙早年投靠了汉人海盗首领李旦,因为有胆识,被李旦重用,李旦去世后,留下的大部分财产被郑芝龙掌握,他因此成了东南沿海一带势力最大的海盗,多次与经营海上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发生武装冲突”
“郑芝龙有时也劫掠但沿海的居民,但他以劫财为目的,从不伤人”
“大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被授予海防游击一职,统领大明东南水师,接受招抚后,他以大明游击将军的身份,不再从事海盗活动,并自觉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
“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郑芝龙扫除叛离自己、投靠荷兰人、继续从事海盗活动的以前部下李魁启、钟文武”
第328章南海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