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同韩琦所说的,张叔夜也认同,张叔夜同样认为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而战场上打出来的不过是武夫而已,但是呢,具备相当兵法水平的文人就很了不起了,是张叔夜最欣赏的一种人,他很看不起文人圈子里面现在充斥着的浮华之风,他甚至认为这是违背了圣人的本意,圣人明明说过君子六艺的,君子六艺里面,可就包含着射御之术,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骑射
可是别说文人了,武人里面有有几个人可以做出完美的骑射之术呢所以张叔夜认为现在的儒学已经步入歧途了,可叹的是,世人多浮华,都不去了解圣人的真意,这样子的读书人,还有什么资格去说自己是圣人门徒
像岳翻这样不仅经义优秀,还能办事的读书人才叫真正的圣人门徒,别忘了,圣人可是做过鲁国的大官,指导过军事行动的,虽然最终失败,可是圣人已经让鲁国繁荣了一阵子,这就是本事,现在的读书人,几个有这样的本事
这也是张叔夜原先对岳翻不满意的地方,自己拼死拼活的干出政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到了极大的民间赞誉,但是呢,岳翻仅仅做了几首诗词,就让自己扬名于大宋朝野内外,甚至让皇帝痴迷不已,张叔夜很不平衡,一个十五岁的黄口小儿,有什么本领,何德何能,能让皇帝如此偏爱
现在张叔夜才明白,岳翻靠的不仅仅是他的天资,更是努力和勤奋,勤奋练武,努力读书,结庐居住数年不下山,如此苦功,孝义感动天下,才有今日,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往事,正是因为这些血与泪组成的往事,才让成功者获得了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坚强的心理。
岳翻年纪轻轻就丧失了爱妻,失去了师尊,遭逢大变,几乎死于贼寇之手,而如今仍然可以自己约束自己,努力读书,不去因为那次的事情而意志消沉,反而是愈挫愈勇,这样的人才,才是大宋朝真正需要的人才。
张叔夜打算打完这仗,就要上表向官家举荐这位小小少年郎,不一定要做大官,但是先做一个官员,积累经验,就像太宗皇帝磨练寇准,仁宗皇帝磨练王安石的旧事,当今陛下也要磨练岳翻,磨练十年,把他从十五岁磨练至二十五岁,那个时候,岳翻依旧年轻,那是他最大的本钱。
二十五岁的岳翻,进入中央,成为中央大员,张叔夜有理由相信,他将成为大宋历史上空前的一位人物,不知道他会是宰相还是大将,但是,张叔夜跟希望他走文人的道路,却是一位比范仲淹和韩琦更加厉害的文人中的武将。
那才是大宋文人最荣耀的时刻。
所以,岳翻啊,你要多加磨练啊
张叔夜如此期盼着,期盼着,于是,大军就抵达了润州城不远的地方,张英一声令下,大军就在脚下停止前进,安营扎寨,虽然只有三万人,但是要按照十五万人的规模扎营,以确保可以震慑对手,如此大规模的营寨,就确定了一个人要做五个人的工作,这是一项大工程,而且,张英还吩咐他们在空着的没有人住的营帐里面放些东西,这就凭空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那些被打散编制重新管理的禁军当惯了大爷兵,虽然之前被岳飞教训了一顿,但是他们终究是大爷兵,其中还有大宋所谓上四军里面的精锐之军捧日军的军士,这些大爷兵更加了不得,桀骜不驯不说,主将被抓走了,其他士兵都慌了,只有捧日军的军队集结起来,要找主帅讨个说法。
捧日军的来历不好说,牵扯到大宋立国时期的豪门贵族,就连很多文官名臣想要整治在开封府名声很不怎么样的捧日军,结果遭受了挫折,没办法,人家后台太硬了,搞不动搞不动就不好弄了,弄不好的话还会伤了自己的地位,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对这些大爷兵动手了,这些大爷兵也就越来越骄横跋扈。
虽说禁军里面有不少以上欺下,瞒天过海的事情发生,但是,还真别说,这不属于捧日军,捧日军有自己的产业,有自己的传统,不屑于做那些欺压下级的事情,有着光荣传统和超强后台的捧日军是禁军最后的面皮。
话是这样说的,但是那伙捧日军被分管过来的晁盖一个人撵着十个军官狠狠的暴打了一顿之后,消停了,到底还是军队,还有些军队的习气,愿意听从拳头大的人的指挥和命令,晁盖豪气干云,义薄云天,为人非常大气,一开场就是一套拳法把整个捧日军打的晕头转向,然后确立了自己的威信,开始按照岳翻的吩咐,整理这数百过来镀金的捧日军。
因为捧日军来头最大,所以岳翻就推荐这些人里面能力最强的晁盖来收拾捧日军,其余的一批军队也按照各自能力的高低分排下去,二十四个岳氏护卫也就临时担任了基层军官的职位,这还算是大宋有史以来头一遭,张英的确有这个权力,却也要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万一打了败仗,这个事儿可就不好说了。
八十军队,比文官好对付
张英承担了极大的压力,把那么多军官治罪,还斩杀了十余个军官,这下子要是掌握不好,打了败仗,自己的这个集团可就真的全部要完蛋了,这一完蛋,可就真的没有翻身之日了。
张英派人去侦察了一下润州的情况,和他猜测的没什么两样,润州只剩下一座大城,其余的城池,包括大城的子城和辅城都被攻破了,只剩下一座主城,还在谭稹的手里,谭稹手中只有不到五千兵马还在固守城池,岌岌可危,方腊军统帅郑清郑魔王率兵八万围攻城池,已经攻城一月有余,城内即将粮绝,另据探报,方腊还派了另一员战将方七佛率军七万增援润州。
那七万兵马是在方腊收到了张英的战书,并且杀了宋使之后派来的,张英很悲愤,亲自为那位罹难的使节组织葬礼,哭泣道:“自古以来,皆有定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方腊狗贼,背信弃义,斩杀我使,丧尽天良,我张英再次发誓,定要手刃方腊,为使节报仇雪恨”
然后,张英就挥军前进,赶在了方腊援军抵达之前抵达了预订战场,修筑了非常庞大的军营,暗地里还做了不少准备,拉开了架势,就等着和方腊的军队决一死战,然后,他派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城中找到了困守的谭稹,告诉他,援军已经赶到,请谭监军再坚持一段时日,另外,若是大军与方腊军决战,还希望谭监军可以派兵出城助战。
张英不知道谭稹看到这封信之后是什么感受,不过岳翻大概是可以感受到的,到底还是个人,没有变态,所以张英此战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张英就没有活路了,要么胜利回去,要么战败而死,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宣和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宋平叛兵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