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四样,棋她勉强会下,写字因为苏夫人强压着,也还算凑合,画画她是和叶明月一样,完全不通,可这琴却是她最发怵的。小时候父亲胡宗宪就请过人教她抚琴,结果她弹得比人家弹棉花还刺耳。后来苏夫人也请人教过她,说是不求弹得精,只求娱情养性,结果叶明月这个听的人都学会了,她却还是一窍不通这会儿,她强忍着叫店家把东西收拾出去的冲动,对身边的严妈妈说道:“妈妈,有没用的布吗我找块布包上,免得看着心烦。”
严妈妈顿时笑了,正要打趣小北几句,就只听门外传来声音说:“二小姐,我先亲自去一趟吕家投帖,明天大家再一块去拜访。好好歇着,回头给你带好吃的。”
嘴里叫二小姐,说话却这么不客气,我又不是你这个吃货
小北简直想要开门吼回去,可是,想想这么做太孩子气,就懒得回击了。她这一个月折腾下来确实浑身疲累,等严妈妈让人烧水进来,她痛痛快快洗了个澡之后,便立刻迫不及待扑上床睡了。这一觉她睡得昏天黑地,压根忘了时辰,直到渐渐醒了过来,揉了揉眼睛,她方才发现严妈妈正在床边打盹。
苏夫人有哪些最信得过的人,她当然知道,如严妈妈的男人便是死在抗倭的时候,严妈妈自己也有一身好武艺,这次跟来不但是照顾自己,也是保护自己。自从乳娘过世之后,苏夫人身边那些妈妈,她早就都当成自己的亲人一般。
想着想着,她便忍不住蹑手蹑脚下床,可刚把一件披风盖在严妈妈身上,她便看到人睁开了眼睛。
“二小姐醒了”严妈妈看了一眼身上的披风,笑了笑后,便这么任由其搭在自己肩头,轻声问道,“饿不饿我去厨房灶上热点吃的汪小官人之前回来的时候,买了春饼,但现在已经凉了,我去厨房下一碗榨面吧这是最容易的。”
小北点了点头,随即却又利索地穿衣梳头道:“我也一块去。”
严妈妈知道小北的性子,也没劝,只是看着人把衣裳穿戴得整整齐齐,挽了个最简单的发髻,两人这才一块出门。这种时候,厨房里自然早就没人了,只有一个小炭炉还有火,就是为了防着客人半夜饿了想要自己弄点东西吃。就如同严妈妈所说,榨面、鸡蛋、青菜,每一样都是现成的,可她们主仆二人正忙碌煮面的时候,外面却传来了一个声音:“哎,正好饿了过来看看,这可真是太巧了。”
汪孚林睡眼惺忪地闪了进来,看到热气腾腾一碗面刚倒进碗里,小北便端在手里闪到了后头,仿佛生怕他争抢似的,他就看着严妈妈道:“妈妈,剩下的还够下一碗面吗实在不够,我就把傍晚买回来的春饼拿来热热。”
“这榨面是夜宵最常见的,哪会没有,下十碗都够了。”严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看了正躲一边填肚子的小北一眼,一面忙活,一面问道,“小官人明天就去拜会吕公子吗”
“嗯,约好了明天去。”汪孚林不用看就知道小北的耳朵已经竖了起来,接下来却故意七拐八绕,直到小北一碗面不消一会儿吃完,气咻咻地来到热面出炉正打算吃的他面前,他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吕公子知道了你的事情,直说明天一定带去给他看看,究竟是如何飒爽英姿。我倒想,他要是刚刚看到你唏哩呼噜吃面的样子,一定会更感慨的。”
“汪孚林”
不等小北发飙,汪孚林就已经端着面碗溜出了厨房,临出门的时候还转头笑道:“对了,你自己想想明天穿男装还是穿女装吧”
第三二八章新昌儒侠
新昌吕氏合族共居,在城东纵横四条街巷之地,住的几乎全都是吕家人。而吕光洵、吕光升、吕光午这三兄弟,也是父亲死后仍然合居在一块,照样一个门内进进出出。年纪最大的吕光洵,如今已经六十出头,吕光升也已经年近五旬,吕光午却还不到四十,竟是和吕光洵长子差不多年纪。三家人加在一块,人口超过五十,唯有吕光午这边最简单,妻子之外便是一子一女,如今女儿出嫁,身边只有刚成婚不久的儿子儿媳,拜在门下的弟子却很多。
除去已经出师的,还有五六人就住在吕光午这一路的宅子里。
这天早上前来迎候的,便是吕光午的两个弟子,王敬和谢谙。当年东南抗倭,因为徐渭对吕光午异常推崇,诗词歌赋犹如不要命地挥洒出去,因此这位吕家三公子曾经名声大噪,可随着胡宗宪都被狡兔死走狗烹清算了,这些年前来拜访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且吕光午也很少见客。瞧见今天这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的一帮人,两个弟子还是全都忍不住好奇。尤其是居中戴着帷帽的那个妙龄少女,他们更是频频用眼角余光偷偷扫视。
是老师哪个熟人的后辈还是老师的直系晚辈又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关系
尤其是把人带到吕光午起居的院子,看到吕光午竟然亲自站在门前的时候,两个少年人全都傻了眼。下一刻,他们就听到一向敬畏的老师淡淡地说道:“守在外面,没我的吩咐不许其他任何人进来。”
听到任何人三个字,王敬和谢谙两人慌忙齐齐答应,等到看到客人们作揖的作揖,万福的万福,厮见过后跟着吕光午进了屋子,其中一个仆妇模样的中年女子却是守在了门前,却还朝他们笑了笑,两人赶紧回过头去再不敢偷窥,但却少不得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这一拨来见老师的人究竟是谁。
“吕叔叔”
一进屋子,听到这个熟悉的称呼,看到那摘下的帷帽,吕光午怔了好一会儿,心中忍不住想起那时候在杭州寺中大战僧兵,而后被带到胡宗宪面前的情景。据说胡宗宪一直都把这支僧兵当成秘密武器,对于他的胡闹,最初一度怒容满面,可徐渭不过在旁边将当时情景栩栩如生描绘一番,胡宗宪便视他为上宾,而后许他来见不用通报,随时登堂入室。他率军解桐乡之围之后,胡宗宪召见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