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7(2 / 2)

最秦 郝赵 6182 字 2019-05-04

偌大的武信殿如今已经成了胡亥召见大臣商讨国事的重要殿堂,更是参赞府几位大臣办公的场所。

看着陆续进来叩拜的大臣,胡亥默默感叹。当初赵高权倾朝野的时候,这些臣子哪个不是看赵高脸色行事。如今又这样对自己,又有几人真心怕多数人都是为了头顶的官帽和府库的财帛。

摇了摇头,胡亥把心中的杂念排除脑海。今天朝议是小事儿,科考最重要的是考官的选则。一个德高望重,且博学多才的考官才是选材的关键。

很快,胡亥看到了尾随众人进来的两个年轻将官打扮的人。他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这两个人在当初的比武选材上,可是大出风头,并且大打出手,看如今的样子,竟然是一对儿好基友。

“今天也不知怎么啦,脑子里竟瞎冒词儿。”胡亥摇了摇头。

很快所有大臣都到齐,丞相李斯走出一步,向胡亥躬身施礼说道:“皇上臣和大司马蒙恬刚刚在外殿和众位同僚已经议过科考之事。所有人都认为皇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想的选材之法,独特、有效。”

李斯其实说的是谎言。刚刚他和蒙恬在外殿和这些大臣议政关于科考的事儿,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臣子几乎都表示反对。就连最为强大的王家也都默不作声的表示支持那些世家大族的反对意见。

最后还是蒙恬拿出了大司马的果决,把那些反对的声音压了下来。但所有世家大族都认为二世皇帝这科举考试仅此一次,是战争时期应急的办法。如果他们知道皇上这科考以后是三年一次,恐怕会立刻炸锅。

科考,动的是恩荫子孙这块世家大族最看重的蛋糕。如果事事都凭借考试晋升,那些曾经被踩在脚下的黔首岂不是识两个字就可能咸鱼翻身。这种情况是这些大族之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在李斯说完这些之后,蒙恬也上前一步,咳嗽了几声才说道:“皇上试行这科考之策,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谁要是敢反对,那简直就是诛灭九族的大罪。”

他这话一出口,胡亥双手一拍,笑道:“蒙恬所言极是。就按你说的办。”

几个本来不服气,在王家幕后撺掇下准备当庭提出异议的世家大族之人顿时咬紧了自己的嘴唇。毕竟二世皇帝曾经杀人不眨眼,若真的因为一句话就给家族招惹了大祸,那可得不偿失。

几个世家大族出身的臣子互相看了几眼,都选择了闭嘴。

一直暗地撺掇他们反对科考的内史王策此时反倒和别人不同,他上前一步,消瘦的方脸上满是恳切之意。

一些世家大族的臣工顿时对王家的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想到在蒙恬说了这么重的话之后,唯一敢站出来反对的人竟然只有王家。

如孟家、司马家、甘家等秦朝勋贵之臣都暗暗佩服,不愧王家是秦朝第一大世家,有底蕴,有魄力。

就在所有人都佩服王家的时候,王策语出惊人,立刻让那些世家大族目瞪口呆。

第152章考官

王策满是诚恳的脸上突然堆满笑意,让他刚刚还有些压抑的气质瞬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成为一个和蔼谦恭的臣子相。

“臣认为,科举考试是国之良策。选材取士,没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一些靠着恩荫世世代代风光的庸才误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各个大家族的子孙不至于沉溺于酒色狗马之中。皇上此举,英明神武。内史王策坚决拥护科举考试。”

王策是王家在朝廷的代言人,他这样一说话,一旁的孟家、甘家、司马家等几大家族的人都内心暗骂王家的人不厚道,卖了他们在皇上面前讨好。

其他几个世家大族想效法王家,但无论如何都是拾人牙慧,没多大滋味。几个人互相对望了一眼,选择了默不作声。

胡亥看着这些王公大臣们,内心冷笑。今日朝议,他就知道这些大族之人不会善罢甘休。

李斯和蒙毅两人商量的办法,让秦二世皇帝和蒙恬在朝堂之上一唱一和,把反对科举的人先定个大罪。这样一来就没人敢轻易反对这件事儿。

说白了,二人还是借助了秦二世登基之初滥杀的名声,才用到这个办法的。他们的想法,胡亥心知肚明,可为了压制这些高门大族,他只好再装一次恶人。

科举制度,让黔首百姓有了平步青云的机会,这种颠覆的思想是世家大族所不能容忍的。

如今豪门大族的王家带头服软,就说明从全国百姓中选拔人才的口子已经撕开。

日后这朝廷之中,必定是两大派系。胡亥思量着,并没有继续纠结这件事儿,而是趁热打铁的说道:“如今众位爱卿都赞同科举一事,朕很欣慰。可说到这科举,还有一个重要的职司,那就是考官。这考官决定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产生。朝中文臣很多,谁能胜任这考官一职呢”

“考官”所有的臣子都暗自揣测。

考官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解释,这些老狐狸都明白。参加科举的考生能否高中,完全看考官的意思。这是个肥缺,或许可以在这个职位上打主意。

几个大家族的人再次动心,互相眉眼传话。只有王策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目不斜视,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看了他的样子,几个家族的臣子突然心神一凛。聪明的立刻想明白其中的关窍。皇上既然把这科举提出来,要选择天下良才,不分贵贱。那就一定有了万全的准备,恐怕这考官不像表面上看来那么有油水。

众人一阵沉默中,还是蒙毅上前一步,拱手说道:“说道考官,臣心中倒是有一人,只是他年事已高,不知能否胜任。”

蒙毅原本就是胡亥心中认定的考官人选之一,如今见他站出来举荐旁人,倒是有些意思,点头示意蒙毅说下去。

“太学馆有一位老人,叫做伏完,人称伏生。此人不但专修儒家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更是多有涉猎,对任何事儿都有独到的见解。依臣看,此人可以胜任考官。”

蒙毅刚刚说完,李斯就向前一步,他虽然是丞相,但心胸并不宽广。法家出身的他不但因为嫉妒亲手害死了法家祖宗韩非子,更是为了维护法家在大秦的地位不择手段。

“皇上,臣认为治国以法,万世不变。既然选材,这考官就当是个行为规整,严于律法之人。伏完虽然博学,但无论威望还是资历,都不足以成为科举考官。”李斯低头拱手,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胡亥点了点头,默不作声。这考官原来在他心中有三个人人选,但伏完不再其内,经过蒙毅提醒,他也想起这个伏完。此人精于典籍文章,用作主考,再好不过。

见李斯说完后,皇上默不作声,文臣中一个眸子漆黑的大臣有些站不住。他向前一步,拱手说道:“臣叔孙通敢给伏完担保,此人虽然老矣,但才学出众,今虽年近七旬,但文章辞赋,过目不忘。臣原意和蒙毅一起举荐伏完为考官。”

李斯还想说什么,胡亥一摆手,说道:“伏完之名,朕听说过。此人可做考官。但无论如何,年纪已经大了,这主考官还是做不得。”

看着下面静默的臣子,胡亥说道:“考官有三房,一房主考,两房帮衬。朕看李斯、蒙毅、叔孙通,在加上伏完,你们四人中出选三个作为考官,至于主考,朕钦点。”

看到二世皇帝早就胸有成竹的样子,众人都知道大局已定。只是这四人中三人是朝中重臣,一个虽然是太学馆的老儒,但却得到了蒙毅和叔孙通两人的保举,也不好说。一时间众臣子竟难住了。

“皇上,臣最近在给章邯和王贲筹备冬衣,在渭水以南还有许多流离失所的难民,都要臣操心。臣看这考官一职,还是其他三位勉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