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上,唐太宗高坐龙椅,细细打量着玄奘。
只见玄奘身披法明临行前赠送的袈裟,手持九环法杖,头戴红色众佛冠,气度非寻常人可比。
“下跪何人”
“贫僧玄奘,乃一游僧。”
“所求何事”
“贫僧欲往西天求取真经,恳请陛下恩准。批得通关文碟,得保一路畅通。”
太宗轻捋长须。道:“我大唐泱泱大国,有佛经万典,何须西方求取”
“此皆渡己之经。”
“渡己之经你这和尚说得有趣,你不求渡己,莫非还求渡人”
“贫僧所求,渡众生。”
“渡众生朕闻佛祖教人为比丘,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渡众生,又何须你”
“众生愚昧,又怎能受此苦修故而传播不广。”
“哦那你欲如何”
“西方诸佛不渡众生,我便渡。西方诸佛不送经来,我便去取。众生不求法,我便送去。众生不渡己,我渡众生。”
这一通话说下来,整个大殿寂静无声,在场的每一位朝臣皆是一愣。
许久,太宗轻声道:“佛学需斩断执念,你如此心性,已有了执念,如何成佛”
“今生今世,不求成佛,只求普渡众生。还望陛下成全。”说罢,玄奘深深叩拜下去。
这一刹,大殿之中所有人皆望向了太宗皇帝。
太宗也不言,只俯视玄奘思量着,许久方开口道:“如此僧人,确实难得。只可惜我大唐国教乃道教,故而,不允。”
“若贫僧执意前往”玄奘猛然抬头,目光淡然。
“那便是抗旨不尊,当斩首午门。”说罢,太宗做一手刀下切之势。
玄奘不语。
太宗又道:“朕常闻出家人不打妄语,今日在这大殿之上,朕要你立誓,今生今世,不往西方。否则,以抗旨论处。”
玄奘依旧不语,不拜。
许久,太宗拂袖道:“拉下去,打入天牢,明日午时问斩”
是夜,玄奘牢中打坐,有一狱卒悻悻前来。
“我乃正法明如来化生,金蝉子,你可知错”
玄奘面色淡然,答道:“贫僧何错”
“你执念渡众生,却不知众生愚昧。如今却被打入天牢,只等明日问斩。届时,十世之约一过,百世修行烟消云散,再轮回,便与凡人无异。”
玄奘轻蔑一笑。
“若知错,我便救你于水火。待出了牢狱,你必要苦修,不得再有那渡众生的妄念。”
玄奘闭目,双手合什道:“众生愚昧,岂是你我也愚昧众生疾苦,佛位又如何安坐。心中有惑,又如何成佛若天要玄奘遭此灾祸,玄奘无话可说。只等明日午时,断了这百世孽缘。”
狱卒冷哼一声,转身便走。半响,又折返,道:“你执意西行,究竟为何”
“为取法,普渡众生之法。”
“你又如何知道,这西行路上有你所求之法”
“无法,便找如来问个明白,解了百世的疑惑”
“此去西行十万八千里,妖魔众多,危险万般,你凡胎肉眼,又如何去得”
“如若天地无道,便让我死在西行路上,来世不再做这无法斩断凡尘的秃驴。”言罢,玄奘双目紧闭,不再多语。
狱卒长吁,却是不忍,许久,方小声道:“此去西行路上,有一山,名唤五行山,山下压一神猴,乃六百五十年前万妖之王。如得他保护,西行路上必一路畅顺。我传与你两道口诀,一可破除五行山之封,二可透视凡人心事。此便当是了结你我当日看顾之约。往后之事,你就好自为之吧。”
御书房中,太宗翻阅奏折,却久久看不入眼,甚是烦躁。
一大臣悄悄问道:“陛下何故如此。”
“朕在思量今日那和尚。普渡众生啊如此雄心朕尤不及,只可惜错投了门派。”
“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恕你无罪。”
那大臣躬身拱手道:“近来道教势大,隐有渗透朝廷干预朝政之势。如若让那玄奘取来真经,佛教盛,也不失为一牵制之法。”
“朕已认了那老子为祖,君无戏言。”
大臣俯首称是,不再多言。
未多时,一太监疾奔入内,疾禀道:“陛下,今日那和尚玄奘,在牢里失了踪”
“失踪”太宗握笔的手微微顿住了。
“必是越了狱抗旨西去陛下可即刻拟旨,着人出神武门一路西去搜寻,必可追回”一大臣拱手谏道。
“不追。”太宗摇头。
“那,着人送去通关文碟”
“不送。”太宗依旧摇头。
太监与大臣面面相窥,无所适从,许久,大臣才小心翼翼地问道:“那,是否通报沿途关卡,放行”
“不报。”说罢,太宗面带微笑,伸手拿起奏折细细批阅。、
长安城外玄奘勒马回首,遥望长安无尽繁华。
“有秋风,有明月,一人一马,西行,足矣”
一次震动三界六道的伟大远行就此拉开了序幕。
s:恩,画风不一样了有木有这章写于两年前
求订阅求月票求打赏求推荐票求一切
第四百八十一章:风雨欲来
一缕微风卷过,星光下,扬起了玄奘火红色的袈裟,四周寂静无声。
短短二十年的记忆一闪而过,所有的幻觉都消散了,一切回复如初。
猴子微微瞪大了眼睛有些错愕地注视着玄奘。
“抗旨西行”
玄奘默默地点了点头,双手合十:“不只是抗旨,兴许,还是逆天。没有通关文牒,没有天庭的支持,更没有灵山的许诺,甚至在那大雷音寺中也不会有贫僧欲取之经,什么都没有,只有你我两人,还有一颗半普渡众生之心。”
“我是那半颗”猴子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