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详细调查了解了火药厂的情况,对乾国人的管理能力有了一个直观的看法,那就是他们的管理水平,比起西方国家来,是大大的落后的。”
“其实关于火药厂发生的事故,以前就有记载,很早以前,当西方的军事技术还没有进入这个古老的国家中时。乾国政fu就在城内开设工厂,专门制造、贮存火药和兵器。当时制造的是黑色火药,制成后装入陶坛内贮存在地窖里。乾国政fu官员的遍及政fu各个部门,在火药库的管理方面也不例外。由于这些人没有知识,又擅权胡为,因而火药库屡屡发生事故。例如在镇压云南省杜文秀掀起的叛乱时,将要出征的四川政fu军领取火药。监放火药的官员因陶坛内的旧火药已经结成硬块。不便分发,于是就命令工匠粗暴的用铁斧劈开。结果造成爆炸,声若雷霆,火枪、火箭迸射百步之外,烧死张渝及把总富阡等十二员、军人刘仲平等一百六十二名。其局内工匠人等并街市经过居民死伤者多不可稽,焚毁作坊五连,约三十余间,火药火器无算。”
“人们一般认为成都城的这次大灾难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实际根据在成都的外国人的暗中调查,在很早以前就已有发生。只不过这一次的火药厂爆炸灾难是当中最大的一次而已。在成都兵工厂设立以前,这类事故一直频繁不绝。如彤郅九年九月庚申,山东火药厂火药灾,伤毙数百人。彤郅十一年的一年之中,竟连续发生3次之多。据官方档案记载,十一年四月戊戌,新火药局灾。伤人甚众。六月癸巳,铸炮厂灾,震毁城垣廨舍,居民死伤无算。八月丁酉,火药局又灾。”
“哪怕是新式的火药厂,虽然引进了外国的新技术。但因为陈旧的管理方式,仍然不断的出现事故,如官方的记载:彤郅十一年四月初五日卯时,新火药局忽震一声,损坏房屋、人民许多。至六月初二日午时,药厂大震,略减于彤郅九年时也。八月初七日卯时。局复大震,且延烧草若干垛。其涌起之烟,各如灵芝、如云、如浪,移时方散。圣明矜怜之,发银分赈复施棺或席殓埋至彤郅十三年四月初二日,新局造火药处,复响一声,损人命房屋甚多。”
“这一次由于火药厂的火药库正是灾变中心,故灾后就曾有人说:火药厂不戒,致合城之扰。再加上火药厂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现象,及火药厂制造火药的特殊性,让很多人相信此事件是火药厂的管理人员疏忽所致。据厂方资料记载:每五日,川军诸营共领火药三千余斤。这么多火药一旦发生焚爆,能够在瞬息间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流,并迅速向周围扩散,可下冲使地面成坑,向四周可使建物倾倒,上可携物飞空,其产生的地面震动和声响,传到周围很远的地区的地面,那里的人都能随之发生震动并听到如雷的声响,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也就很好理解了。”
“由于事件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和损失,而且种种迹象都表明是人为的疏忽造成的,愤怒的人们集中在了总督的官邸前,要求代理总督的布政使丁大人给一个说法。这种现象以前在大乾帝国是根本没有的,人们习惯于官方的威严,对于县令这样的下级官员的种种胡作非为,也都是轻易不敢反抗的,而这一次人们竟然不约而同的来到总督的门前抗议,实在是不可想象的勇敢举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议的人群中,除了普通百姓以外,还有大量的书院学生,他们熟读儒家的经典,本来是政fu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因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将来会成为帝国的官员,这一次也站在了抗议者的行列里,他们之所以参加了抗议活动,是因为这次火药厂的爆炸灾难摧毁了书院学生们的朝圣之地杜甫草堂,并造成了大批朝圣的学生的死伤,学生们认为,正是代理总督丁大人的不务正业,没把主要精力放在政务处理上,才导致了这次的灾难。他们的指责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就在不久前,这位代理总督大人刚刚启动了一个多年前已经结案的山体崩塌造成的流放官员及家属意外死亡事件的调查,并不理会刚刚发生不久的河堤决口。作为一名管理一个帝国重要省份的高级官员,竟然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这种事情上,而疏于对主要政务的处理,在学生们看来是不可原谅的事情,他的行为辜负了皇帝的信任,并且造成了百姓的痛苦,必须要予以纠正,并且为此承担责任。”
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目录 第六百零七章 督门之变
刘光第能够下地走动,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了。。
而在这一个月之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那天发生的灾祸是什么样的惨状,他在记忆当中已经模糊不清了,他记不住自己是如何回到书院的,听说是出了事之后,好友杨锐不顾伤痛,将他背回来的。
而和他一起获救的,只有寥寥几人,大多数的同窗,都在这场奇变灾祸之中遇难身亡了。
刘光第的头撞在树上,身上也被碎竹插伤,流了很多血,如果不是杨锐及时救助,他很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送命。
其实当时杨锐也受了伤,只是因为他给气浪掀到了水塘里摔晕了,受伤远较他人为轻,他很快醒过来后,走出了水塘,和赶来救援的百姓一道救人,很多伤重者因而活命,刘光第便是其中之一。
而在幸存的书院学子们都被救回锦江书院之后,杨锐听说附近的古莲街地方受灾很重,不顾伤痛又去救援,又救了不少人,以至于回来时,整个人都几乎虚脱了。
因为这次的事故,刘光第和杨锐成为了生死之交。
而这次事故,也彻底改变了刘光第对那位他原先十分崇敬的大清官丁直璜的看法。
在得知事故是因火药厂爆炸引起的之后,刘光第立刻便明白,这一定是“”而不是“天灾”,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