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9(2 / 2)

大明1629 崛起的石头 8477 字 2019-05-06

这可是多了几百张嘴,不得已萧亦只好下令减少一些永安军兵士的军粮,每日一顿肉食改成每两日一顿,希望能坚持到蔚州境内。

但即便如此,几日后也基本吃的精光。

而此时大军距离大同境内起码还要有四五日的光景,这可是让萧亦犯了难,眼下大军正到了保安州城外想要进城修整。

但保安州城的操守官凌不屈见到这支军队后可是吓了一跳,不但没有收留永安军入城,反倒是立刻封闭四门,严防百姓进出。

萧亦与史路众人商议之后,所幸耍起了小聪明,大军日日列阵城外,擂鼓呐喊操练军阵,轰隆隆的声音持续了不到一日。

便有一个官兵从保安州城内而来,畏畏缩缩的进了永安军的营帐,代替操守官凌不屈央求萧亦带永安军撤离。

一来二去商议了快两日,军粮即将告急,这凌不屈也愣是没拔出一根毛来,急的石刚差点就要挥军攻城。

正这个时候,一队穿着绸袍的乡绅与若干仆从,从城内挑着担子,肩扛粗麻米袋就笑呵呵的走出城进了萧亦的军营。

为首这名乡绅浑身胖的圆滚滚的,见到凶神恶煞的石刚居然仍是谈笑自若,一点都不害怕。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又是山西粮米大户陶家帮了萧亦这个忙。

老爷子本来是没什么,但陶家大小姐陶轻凤一直就比较看好萧亦。

自打萧亦率永安军出征后便吩咐了沿途的陶家各商铺、米铺,随时供应萧亦的一切所需,并且分文不取。

若是按萧亦以往的心思,断不会受女子的恩惠,但现在这个时候,全军携带的军粮也支撑不了两日,该用的方法都用了,总不能让将士们和百姓饿着肚子回家吧。

在史路、黄阳等人的怂恿下,萧亦最后还是笑呵呵的接受了这一批粮米。

崛起的石头说

又到月末了,那个啥,大伙手里留着月票的,你们懂的。

第三百四十三章:澄澄夕阳,回音嘹亮

第三百四十三章:澄澄夕阳,回音嘹亮

这一批粮米与肉食非常充足,足够大军一路所需。

萧亦对于那些其余的大同镇入援军士也毫不吝啬,他们都沾了永安军的光,可以敞开肚子吃,整日是其乐融融。

第二天,在萧亦一声令下,大军拔营往蔚州而去。

虽然这个时候的永安军,多是扶老携幼,推着大车小车,又插掺杂着衣甲杂乱的明军,但在城上看着的保安州城操守官凌不屈,还是觉得满心的惊奇。

就在昨日,凌不屈接到了从京师而来的邸报,大同入援军凌河大捷,其中最大的功劳正是眼前这支永安军获得。

凌不屈身侧的家丁队官叹息道:“听闻这永安军击败了几万的鞑子骑兵,并且斩首千余,这简直太”

这家丁队官说完,城内的几个千总皆是连连点头,看向列着长长队列离去的永安军,皆是又惊又惧。

凌不屈这时候显得有些懊恼,一拍脑门道:“是本官糊涂了,萧亦会获得如此大捷,再度高升已是必然,早知就派人送去些米粮,也好结交。”

保安州城千总武备壤一抱拳,张口笑道:“大人自不必懊恼,出城的陶家人就是卑职放出城的,大人隔几日派人到萧亦府上,说明缘由,料想萧亦定不会记恨大人。”

凌不屈闻言连连点头,赞许的看了一眼武备壤,说道:“此言有理,那几日后派何人去萧亦府上呢,诸位同僚可有人选”

凌不屈说完,几个千总与数个把总皆是互相议论无人出言,还是武备壤抱拳道:“卑职不才,愿担此重任,替大人结好于萧亦。”

“好,本官赠予一匹宝马,助你路途顺利,选定随从人选后,亦别忘了带些礼物,替本官聊表歉意。”

武备壤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立即抱拳道:“多谢大人,小的明白,这便下去准备。”

“嗯。”

点点头,凌不屈目光再次看向城外正行军的永安军队列,眼里满是惊异与羡慕之色。

崇祯四年的九月十日,一支五千余人的大军,打着明萧孟三字大旗,缓缓穿过桑干河,进入大同上东路境内。

刚一进入大同境内,便有永安军的士卒指着远处黑影,兴奋的吼道。

“快看那,是墩卫,我们到大同了”

顿时,军中欢呼声四起,将士们激动的拥抱在一起,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念,义无反顾的随萧亦前往辽东。

许许多多朝夕相处的兄弟都已是马革裹尸,不过他们并没有白死,永安军打胜了,两战两捷,痛击东虏

现在他们这些还活着的,终于带着荣耀与胜利又回到了大同,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与妻儿家小诉说这次的惊心动魄

骑马前行在前面的萧亦也是满心的欢喜,为归来的将士们高兴,也为自己高兴。

石刚用手指着前面的墩卫,哈哈大笑:“前面该是桃花堡的地界了吧,许久不见赵大河这个小子,还真是有点想他了。”

史路忽然转头看向萧亦,道:“将军,我们终于是到家了。”

重重吐出一口气,萧亦却忽然有些伤感,说道:“是啊,到家了,现在定儿也该出世了吧。”

“扬儿”

史路听到萧亦话音中的些许自责之意,也是重重叹了口气,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如此。

妻子最需要的时候自己不在身边,孩儿出世后自己也没有见到一眼,战事一结束,史路就是归家心切,如今紧赶慢赶总算是赶回来了。

“哈哈哈。”

史路大笑几声,似是在为自己打气,似在想着到家后如何与何萍去说。

在前世,萧亦还没有尝到恋爱的甜头,就被扔到这风云突变的明末,也正是在那最难熬的几日,黄娥成了萧亦心中唯一的一缕阳光。

萧亦只知道,自萧苦去世后,黄娥便是他的唯一。

想着就要见到自己的妻子与儿子,萧亦理解了这些高高兴兴走在路上的将士们心中的想法,但忽然灵光一闪,总还感觉缺了些什么。

萧亦伸起手,大声道:“将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