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后金军大掠宣镇,最远的甚至都跑到了顺天府境内,京师震动。
即便是不算从蒙古手上获得的巨大好处,后金军在宣镇、顺天府、保定府等地掳掠人口与猪马牛羊还要有数十万之巨,又有十余万明军叛逃后金皆被皇太极编入汉军,成为汉八旗的前身。
但南下的多尔衮一部却在大同境内遭遇大败而伤亡惨重,提前退回宣镇,不过相比其他地方的完胜,这场失败也就被不再被看的很重要。
崇祯五年八月中旬,京师紫禁城皇极殿的一次朝议上,对于永安军大同镇奏捷一事的激烈争论仍在持续。
永安军大捷奏来,大同镇初战便全歼女真正白旗一部五千余人,加上数日的鏖战,计斩首女真七千余级,那些大量被杀的蒙古人,更是难以统计。
崇祯现在听到萧亦奏捷虽然很惊讶,但却并没有原来那样惊喜,反倒是满面的愁容,心中在想着什么外人自然不得而知。
但聪明的温体仁却能猜出个大概,其出列后却并没有明说,先是汇报一些毫不相干琐碎小事来试探崇祯的意思,试探清楚后忽然话锋一转。
提到唐代的安史之乱上,言道武将功高盖主并不是什么好事,历数大明二百余年,武将手握重兵却不听朝廷号令者层出不穷。
说到这里,温体仁伏跪于地,神情十分恳切,说是引咎辞职,不愿见到萧亦叛乱的那一天。
不得不说,温体仁对崇祯的心思摸的很透彻,崇祯果真没有准他致仕,反倒是亲自走下玉阶对其宽言抚慰。
温体仁起身后话语更是严厉:“现萧亦已经是封无可封,难道封他一个异姓王吗”
此话一出,朝堂上一片的寂静无声,异姓王,除了明初的开国功臣以外,从无异姓王之先例
此话不只引起了朝臣的激烈争议,也让本就是犹豫不决的崇祯心中更加一惊,若不封异姓王,萧亦当如何
正此时,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递上一封泣血奏疏,崇祯一听居然是已经下狱的原大同巡抚蔡佳禾奏疏便是毫不犹豫的斥责李邦华。
但李邦华带着一半的东林文人纷纷出列,恳请崇祯看一看蔡佳禾的奏疏,不仅如此,就连温体仁等齐、浙党等满朝文员亦皆出列。
崇祯本也只是一时之怒,对于蔡佳禾说些什么他还是很好奇的,遂命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将奏疏呈上来。
在这封奏疏中,蔡佳禾历数萧亦在大同镇的所作所为,说其皆是擅权夺事。
从萧亦担任长宁镇总旗管队官开始,直到充任大同镇守总兵官,不仅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那些不服从其统带的将官,更是滥杀当地世族,种种擅权行为实是诛心之举。
对于蔡佳禾的一面之辞崇祯自然是不能全信的,便在偏殿秘密召见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当夜,听着骆养性的奏报,崇祯握着黑色棋子的手渐渐用起了大力,神情变得难以捉摸,正奏报的骆养性只觉周身忽然有种难以言明的寒意袭来,不禁打了个寒颤。
第四百章:前兆
那明廷颇为头疼的林丹汗听到劳师远征且孤军深入的后金军攻来,甚至连聚拢兵马抵抗都没有做到,直接率察哈尔等部一溃千里,甚至都逃到了青海去。
与此同时,朝廷中却满是嘲笑之声,文官对此皆是不耻,如此疲弱之蒙古竟也敢称大国,当真是狂妄至极。
不过他们忘了一件事,统一了漠南的后金人会就此收手吗
答案是不会,后金人虽然在蒙古各部中获得许多的猪马牛羊与归附牧民,但这还远远不值得兴师动众的皇太极就此罢手。
听闻后金大兵自漠南突入宣大边墙、大兴劫掠后,正在一片嗤笑蒙古人的京师重臣也尝到了蒙古人受到的滋味,纷纷大惊失色,却一个计策都献不出来,终日只是惶惶不安。
偌大一个京畿,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一纸诏令下,从各处源源不断的汇集了数十万的勤王兵马,但朝廷仍是感觉不够,求援勤王的信使仍是不断往各地而来。
数十万的勤王军,居然没有一个将领敢出战宣镇阻截后金,更甚于连派出探马的胆量都没有。
到达后只是汇聚在京师周围,终日祈求着后金不要将崇祯二年的已巳之变再来上一次。
终于,数月之后,一骑自大同镇而来。
永安军万余兵马出战后金,一战而歼敌五千,再战直接击溃女真蒙古联军,斩首七千余级,这件事风一般的传遍了京师。
萧亦的威名再一次令这座屹立了两百余年的大明京师狠狠颤动,五城兵马司的官员甚至听闻近日数道民谣在京师附近谣传开来。
“可恨鞑虏入关为祸,有朝廷官兵,不堪大用;期盼之军替天行道,有百胜强军,为民做福。”
这只是其中一句,数不清的民谣歌谣传遍京畿各地,广为流传,当然了,这些歌谣很快的便通过五城兵马司与锦衣卫的口中传到崇祯皇帝耳中。
可以试想,当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听到这些民谣,将会是怎样的一副大怒场景。
于是乎,崇祯五年的八月底,对于萧亦大捷请功一事终于有了定议,几骑携带圣旨从京师出发,目标便是大同镇萧亦的所在。
不提京师如何雷霆大动,萧亦率永安军风风火火,高唱凯歌回到大同镇城,每一人的腰间至少都挂着几颗鞑子首级,其中有女真人的,更多的是蒙古人的。
本来这样一副血腥场景看在寻常百姓眼中是非常可怕的,但镇城军民却没有这种感觉。
只因为他们都知道永安军将士挂在腰间的每一颗首级,都是真真的鞑子首级,没有一颗是杀良冒功。
那一日前来迎接的军民不仅是在城内街巷拥堵,甚至都布满了镇城外的官道。
前来的人中不仅有那些受到萧亦恩惠得到新生活的普通百姓,就连一些商户、大族都有人前来恭贺。
对于这头一批前来示好的商户与世族,萧亦对其皆是和颜悦色,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实许多本地的豪族与商户都不想与如日中天的永安军为敌,在这一批人有好的结果后,其余人自然是络绎不绝的前来。
来自然是不能空着手来,每个人多多少少的都带有些礼物,萧亦如数照收,自己又小小的发了一笔,也让这些人安心不少,这队两方都有好处。
这个时候,在萧亦率军离去后,统御振威营守卫镇城的董英华也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听到萧亦大捷归来时,简直是欣喜若狂。
因为董英华、李二牛等人现在与萧亦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萧亦与永安军愈强,则他董英华也便水涨船高,李二牛在蔚州地位财富地位一日不变。
但若是永安军兵败覆亡,他董英华怕是立刻就要被愤怒的豪族五马分尸,蔚州的安乐图景怕是也持续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