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再加上女真人和农民军趁虚而入,永安军就算个个以一敌百,也有旦夕倾覆之危,看来自己还真是高看了这些人,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
“小的不知道犯了何罪触怒了大元帅,大元帅息怒,息怒啊”
石刚等人也不明白一向镇静的萧亦此番为何会如此暴怒,不过众人之前也不好询问,只是静静看着眼前。
萧亦平复了下心神,淡淡说道:“崇祯皇帝历来克谨、勤勉,暴明二字万勿不可再提,此番我大军攻打京师也只是为了清君侧,杀奸佞,诛杀奸邪温体仁记住这一点”
说到最后,萧亦眼神已经有些森然。
淡淡的环视这些明军已降军将,萧亦继续说道:“本帅只说一次,我永安军的军规,你们也要遵守,切记不可扰民、害民,若是让本帅知道你等纵容下属打着我永安军的名义在京畿各地欺辱百姓,就算是你王大虎,本帅也定斩不饶”
王大虎浑身一颤,头一个伏拜下去,带着众人喊道:“我等谨遵大元帅之令。”
满意的点点头,萧亦再次回复那股淡淡的微笑,扶起王大虎。
“来,诸位请上马,本帅面前不必如此拘谨,整理好军备,随军出发吧。”
王大虎看着萧亦面上的微笑,却更加小心谨慎,经历了方才的事后,他们心中对萧亦愈发看不透,也愈发的恐惧起来。
崇祯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永安军攻克宣府,保安州、延庆府等地守备明军争相归附,不战而降。
三月二日,崇祯帝发下了在位期间的最后一道诏书,下诏天下到京师勤王。
辽东军祖大寿、赵率教、吴三桂等部皆与翌日开始拔营,带领三万辽东精锐边军与四万边军分三路驰援京师。
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就在祖大寿等人发兵的当日,也便是崇祯三年三月三日,永安军一路北上,已经攻克北上京师的最后一个重地,怀来卫守御千户所。
修整两日后,共计宣镇、保安州、延庆府、永宁、长安所、龙门卫等地归附明军二十余万集结于此。
商议过后,各地军将共奉征西前将军、山西总兵萧亦为奉天大元帅,以“清君侧、诛奸佞”为由,挥军三十余万杀向北京城。
是时,京畿各地风起云涌,一场大变革即将到来。
三月七日的早上,北京城外瓮城的城墙上,两个京营兵士抱着手中的长枪,靠在望楼边上昏昏欲睡。
忽然,一个京营兵士醒了过来,拍了拍身侧的人,脸上泛着十分纳闷的神情,说道:“快听,是不是有马蹄声”
那京营兵士正睡的香,忽然被吵醒,想都没想,含糊其辞道:“哪里来的马蹄声,你不是听错了吧。”
那京营兵士仍是有些诧异,看了一圈四周,一段约莫一百余米长的城墙上松松散散的列着几个熟睡的京营兵士,就连垛口边上的神威大将军炮都无人管理。
忽然,这京营兵士张大了嘴,用手细细的揉了揉眼睛,惊恐的指着不远处。
“快醒醒,快他娘的醒醒,城下有人”
“什么”
“城下有人”
翁城上的京营兵士纷纷醒来,惊恐的四处乱窜,京营统领傅应奎趴在城墙边上,细细的看着那边。
不一会,一直遮在明月上的乌云散去,露出一片亮闪闪的铁甲军士,傅应奎来回看去,有些不敢相信,远处的兵士一眼望不到边。
人数虽多,但却形成严谨的阵列,踏着整齐的步子轰隆隆逼近北京城,傅应奎反应算快,查明后第一时间回身大吼。
“敌袭敌袭速报皇上”
紧跟着,一个小太监迈着小碎步跑入攻城,一声声尖叫划破了北京城本应宁静的夜空。
“皇上,不好了,永安军杀到京师城下了”
第四百四十六章:北京城下,变革之战二
崇祯皇帝此刻还没有睡,虽然手里的急报已经看了不下几十遍,但再一次看仍是忍不住气的浑身发抖,这几日前线兵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已经让崇祯揪心不已,吃喝都觉得索然无味,但就在前一日传来了一个更为震惊的消息。
萧亦已经攻陷怀来守御所,崇祯才刚刚发了勤王诏书,他怎么也想不通,怎么萧亦的行军就如此迅速,难道他们行军在外不需要军需供给的吗
看到最后,崇祯皇帝愤然将急报掷于阶下,脸色潮红。
“乱党一群乱党,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皇上,居然不战而降,那乱贼萧亦倒成了什么奉天大元帅,诛杀奸佞王大伴你说,朕这朝廷里何人是奸佞”
一旁得王承恩先是挥退了几名侍立的宫女太监,随后叹了一口气将被崇祯扔下的急报捡回来轻轻放回去。
这朝里的奸佞不光是他王承恩,每一个宫女都明白,怎么崇祯皇帝就一直看不清呢,不过时至今日说什么也没用了,当下只是安慰道。
“皇上,不要想那么多了,那些逆贼想要谋反,什么话头扯不出来。”
忽然,一名小太监急急的跑进来。
“皇上,左中允大人求见。”
崇祯看了一眼王承恩,反问道:“李明睿他来做什么,罢了,让他到德政殿来见朕吧。”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一名身穿青色官衣的官员走入德政殿,是为左中允李明睿。
他恭敬的一拜,说道:“启奏圣上,臣有一策,可缓燃眉之急。”
崇祯闻言急急起身,抖着手道:“爱卿快讲”
“唯今之计,永安军势大无人可挡,眼下已快到京师城下,唯有南迁一策可保大明不灭”
崇祯听到后大喜,握住李明睿的手,说道:“还是爱卿懂朕”
不过随即又是唉声叹气,说道:“南迁,朕又何尝不想南迁,但如果外面的诸臣不从,那时又该如何是好”
李明睿闻言,也是无话可说,本来这等事是可以在朝议中提出的,永安军北上虽可称为雷霆之势,不到半月便打到了怀来,但是崇祯若想南迁还是有时间准备的。
不过事与愿违,依照惯例南迁的步骤有很多,第一步便是臣子在朝议中提出,由内阁与诸臣审理决议,交付皇帝批准下诏执行,说起来麻烦,但若是朝政清明办起来也很快。
但现在,朝中臣子整日皆是闭口不言,仿佛都下定了什么决心一样,竟然无人支持南迁之议,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