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些火炮的存在,再加上突厥人军势的雄厚,才使得窦建德守得困难。在这等近乎绝望的过程中,不少人背叛了他,而更多的人坚持了下来。
之后,窦建德得到了南边的消息,明白李钦大势已成,便使人找到了李钦,诉说投靠之意,得到了李钦更多的支援。
双方秘密联合一体,最终联手完成了相应的布局。将突厥人死死的坑在了襄国。
襄国走不通了,一日的战斗令突厥人知道了吴军的可怕。
襄国已是如此,襄国之北也是一样。那边都是大大小小的山丘,都是骑兵的突厥人可不敢玩那边去。
没有办法,突厥人只能转道巨鹿。但这样的转道,速度更慢,再加上李钦另遣部队化整为零,沿路不断的袭击,却是让突厥人在四百里路上走了六天才堪堪抵达。六天四百里这对步兵而言或许算得上是快了,但对骑兵来说却是慢如蜗牛。
而这样缓慢的行军,让李钦的调动更为宽裕。在突厥人抵达巨鹿的时候,李钦的布置也在巨鹿完成了。
三万吴军在正面布置了防线拦住了突厥人的归路。因为战壕挖得严密,突厥人根本就不知道李钦在正面布置了多少兵马,只是他们隐约感觉到李钦安置在这里的部队并不多。
既然部队不多,那突厥人便以为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然而,出现在防线上面的两百架手摇格林机枪和三十架试作型马克沁组成的子弹风暴和一百门虎蹲炮,八十们飞雷炮,两百门长炮组成的凶残火力网让这些突厥人彻底的明白战争已经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在新的战争中,人数是很重要,但比人数更重要的是火力。人数等同于火力,缺乏强大的火力,便等于缺少强大的兵力。
颉利可汗等突厥精英总算明白过来。但,这已经太迟了。
第一天的突击,三万吴军便利用凶残的火器灭杀了六万突厥军。
突厥人惊恐的后撤,颉利无法可想,只能随波逐流的后退了十里。
好不容易安营扎寨下来,突厥人已经惊慌不已,彻底的被恐惧所攉住。他们严防死守起来,用自己所能在巨鹿之南建立他们以为坚固的营寨。
但,这并没有什么用。
就在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李钦的六万大军和窦建德二十万部队对他们进行包围。
汉人军队从四面八方过来,将这十几万已然丧失了精气神的突厥兵为主,并在三天后,在没有任何劝降的情况下对他们发动最后的进攻。
隆隆炮火声响起,如布条撕扯一般的机枪射击声连城一片,彻底的撕开了突厥人自以为坚固的营寨。突厥人炸营了,他们朝四面八方扑闪而走,恍如受惊的鸟雀,根本就不辨东西。
面对这样的态势,李钦一边让自己的手下瑾守阵势不让敌人逃脱,一边则阻止精锐的部队在突厥人军中进行穿插分割。
战斗发起一天后,十几万突厥兵已经被分成了四个集群。
而这些人在两天之后,则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战局到这一步已经确定了,突厥人无论如何也翻不了身。随着突厥中的高手诸如可志达、颉利、突利等人在战斗中或被杀,或被擒,突厥人的失败就在眼前。
而随着突厥人的失败,吴国的一统也为期不远。
南吴,或许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南吴,而须以大吴来称呼它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 又三年突厥覆灭
兴统三年九月二十三,随着最后一位突厥部将康鞘利向李钦递上降表,震惊天下的巨鹿之战至此落下帷幕。
接着李钦与窦建德会于界桥,申定界桥之约,窦建德倾心归附李钦。
之后,李钦南返江宁,下令迁都洛阳,以坐镇中原而号令四方,同时进行恩科考试,以科举招揽四方遗才。
随着天下的一统,李钦麾下的大臣得到了极大的补充,旁的不说,只说李世民天策府中的那些在后世担当宰相的人才李钦便一个不拉的收入麾下。
一番学习,一番补充,这些年纪尚轻,心中还有建功立业之思的俊杰,在一番羞答答的思索之后,融入李钦朝堂之中,并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由于大量英才的加入,李钦原本谋划的一系列变革也随之展开。
在朝廷编制上,李钦正式确定了帝王之下,三权分立,政务归政事堂,监察归大理寺,立法权归元老院的决定。
政事堂下设一司九部:巡捕司、财务部、工业部、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医疗部、国土部、外交部、商业部,分管缉捕、财政、工业、农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国土资源、外交事宜、商贸往来等事务;
而法律的执行,案件的审理则归于大理寺,大理寺之下于各州郡设立级别不等的巡按法庭,以此审理案件;
至于元老院则拥有最大的最大的立法权。就名义而言,元老院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而元老院成员则有大宗师级的高手,皇帝册封的贵族,各州郡推选的议员,各行各业的贤达人士联合组成在宪法中元老院具有和皇帝相当的权利。
当然,这样的权利也是以后事情,至于眼下开国之君李钦还在着,元老院也只能秉持皇帝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