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9(2 / 2)

诸天我为帝 兴霸天 6047 字 2019-09-09

“不对”

然而下一刻,孙武目光在函谷关前一扫,脸色一沉,转身就要退走。

“两位且慢”

轻风吹过,一位身穿儒袍,身材魁梧的男子阻住去路,正是子路,马车出现,孔丘揭开幕帘,走了下来:“伍相国,孙将军,有礼了”

“孔令尹”

孙武微微颔首,孔丘能看出他们的行踪,倒不奇怪,伍子胥则冷笑道:“看来你是为楚王报仇来了,来吧,取了我项上首级,自去领赏”

“父受诛,子复仇,礼也,至诚感天,何罪之有”

孔丘摇了摇头:“然孝知有亲,忠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非德也,望伍相国能回郢都,救楚国于危难”

“非德危难”

伍子胥大笑,笑声里满是嘲弄:“你不关心世事变化,各国争斗,只讲那所谓的仁德孝义,将楚国带至万劫不复之地,现在反倒来邀请我”

孔丘解释道:“儒道持仁政,以礼治国,使上下尊卑各有所依,君臣父子井然有序,臣敬君如父,君爱民如子,楚国如今虽有危机,却是稳定前的痛楚,终有大兴。”

伍子胥冷笑。

孔丘知道他不信,又道:“大王如今所治虽不足千里,却上下齐心,皆有仁德之心,强国之念,如此再收服失土,大楚必可强盛,伍相国若肯来助之,令尹之位,愿予相让”

伍子胥有些动容。

令尹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孔丘真的说让就让

以他的为人,必然不是无的放矢,真的一心为了振兴大楚。

至于父仇不共戴天,楚王也不会放下,只是等到大楚兴盛后,再行了断。

眼见伍子胥沉默,孙武倒是开口道:“阁下谬误之处在于颠倒了德与政的关系,德应为施政者之修养,却不可成为政体存续之倚仗,更不能成为唯一标准”

孔丘扬眉:“愿闻其详”

“你将楚国官员都培养成谦谦君子,根本赢不了战事,也无法长期抑制他们的贪婪私欲,如今楚国大乱,那些贵族公卿未免亡国,一切都予以配合,等到旧地收复,必然故态复萌”

孙武道:“无论哪一种政论,想在混乱之中施行,都是不可能的,要在一国中施行,就得先在国内铲除异己,统一号令,要在天下施行,就要以强大武力统一政权,否则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欲治一国,先平一国

欲治天下,先平天下

这就是兵家

“将军所言不无道理”

孔丘颔首道:“然天地之明莫大于日月,人道之理莫大于治世,若无治世之路,无仁德以规之,单就一味攻伐,必然君成暴君,政成暴政”

孙武眉头轻轻一扬,起了兴趣:“你所言也不无道理”

两人论兵家儒家之路,越说越是激昂,伍子胥起初还能插上几句,很快就只能到一边陪子路了。

简单来讲,孔丘要先立德政礼法,以德服人,以礼束人,哪怕过程中免不了战斗,至少要定下规矩,才能保证获胜后,获得正确的果实;

孙武则坚信战无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才能打下胜仗,按照君子那套仁义道德,为将者根本打不赢仗,所谓德政也就无从实施。

两者都有道理。

所谓制度,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几千年后的时代没有,几万年后恐怕也不会有。

孔丘和孙武激烈辩论,讲着讲着,各自拔剑出鞘,予以交锋。

孔丘要证明君子之道,堂堂正正,不用任何阴谋诡计,也能赢下战斗;

孙武则要证明兵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合一,才是无往不利的致胜法门。

“果不其然,这是圣人的气象啊”

两股气息冲天而起,不远处的函谷关上,尹喜大喜过望,整了整衣衫,下了城楼,要亲自去见两位圣人,请教学问。

就在这时,远方的官道上,又有一头青牛缓缓而来。

青牛之上,端坐着一位老者,须发皆白,正在假寐。

青牛后方,则有一位秀美绝伦的女道人,距离百丈之遥,不紧不慢地跟着。

孔丘孙武激斗,文武气息激荡而起,波及四方,然而投入老者身边,却水波不兴,未能激起半点涟漪。

“老聃dn”

孔丘收剑罢战,上前行礼问候,孙武目光也是一动。

这位青牛老者,正是道家的开创者老子。

年轻时本为周天子的守藏室史,也就是管理藏书的官员,因此博览群书,后来受权贵排挤,被免去职位,出游鲁国,与孔子相遇,时年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子。

孔丘对于老子的博学十分敬重,孙武却并不感冒。

他听说过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从其自然,无为而治。

什么叫无为而治

讲白了,有了家、国、天下的划分,才有因之而起的种种矛盾,如今的混乱不堪,若想解决问题,干脆就不要国家群体,依万物天性而成,和其光,同其尘,就象河中之水,毋须人力强加引导,自然而行。

这显然更加行不通。

“治国经学,庞大深奥,你我所言,无分对错”

当孔丘请教,他与孙武孰对孰错,老子睁开眼睛,平和的双目充斥着对于天地万物的感悟,微笑道:“不过求道而已”

孔丘和孙武眼神一动,持剑行礼:“望指教”

老子颔首,从牛车上随意取了一根扁担。

剑光再起,这一次参战者,多出了一位从不进攻,却又能平息文武相争的老子。

尹喜匆匆而至,晓梦驻足观战,人王城中,顾承头顶上悬浮的天枢十二卷,化作一道流光,穿梭虚空,来到函谷关上空,参与这场人道盛事

第六十六章 人道精神求订阅

总结前人,实践于今,传于后世,这是人族伟大的天赋。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群星闪耀般的涌现出了一大批伟人。

这些人并非凭空出现,也是有着前人的根基,知识积累,代代相传,最终厚积薄发。

孔子孙子老子

三位圣人的诞生,影响后世数千年。

最令人激动的是,这三位同时代的圣人,于函谷关前聚而论道。

顾承没有刻意为之,仅仅是保持关注,这是完全的因缘际会,机缘巧合。

人道大兴之兆。

“凡人之力,如何悟道”

目睹这场并不激烈,却又足以震撼天地的交锋,晓梦长长的睫毛颤动,双眸似有一汪碧水流淌,清亮夺目。

作为大秦世界道家天宗掌门,她自从进入这个世界后,就寻到老子,跟随这位圣人行走四方,参悟天地。

整个过程中,她与老子没有交流。

老子从未问过她为什么跟着自己,她也从来没有开口请教道法为何。

但他们却能感受到,彼此对天地大道的虔诚追求。

而在追随老子的过程中,晓梦的道法突飞猛进,可心里仍旧有挥之不散的迷雾。

直到此刻,三圣之会。

“人道传承,最重文字,书籍更是文字大成,著书立作,传于后世,哪怕一世不成,终有可成之日”

眼见三圣所展示的道路不分高下,她飘然上前,开口建议。

“请圣人著书,以惠后世”

尹喜来迟一步,闻言也发出由衷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