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谁来取代刘繇的位置”王庸可不打算继续那个话题。
“卢植推荐杨彪王允推荐钟繇你觉得这两个人怎么样”曹操随口问道。
“杨彪执政能力还好,主管一州还好;钟繇的话比起扬州我觉得放在关中更好”王庸想了想。历史上钟繇督关中,做得就很好。
“你知道了”曹操一脸疑惑的看向王庸。
“什么”王庸没有反应过来。
“段煨出兵,已经打下长安,诛杀李傕和郭汜这件事情”曹操看向王庸,这是一个时辰前才到的消息,他是怎么知道的。
“没,只是钟繇好歹也算我们的人”王庸随口说道。
“都是为朝廷效力”曹操提醒,什么乱七八糟的,还我们的人
“谁都有自己的交际圈和利益圈,整个朝廷不可能和气一团。而且从帝王的角度来说,也不会希望臣子和和气气的。也就是我们这位陛下,有点不争气”王庸摇了摇头。
以前关中那些老臣,就因为利益结盟,一起对付曹操,曹操所有的属下,都属于他这一系的党派。但谁能保证,他推荐来的那些新人,不会又组建起一些别的利益圈
就算是曹操的麾下,以曹氏和夏侯氏为主的将领也自成一派,荀氏,郭氏,钟氏和陈氏私下也有交流,前两天荀彧才去参加陈群的家宴。
这个时候王庸的存在就很关键,从小的地方来说,他把王允一系,曹操嫡系,甚至是颍川派系联合在一起。往大了说,他又把朝廷的两大派系,甚至是皇帝都连接在一起。可以说只要他还活着,那么朝廷这几十年里面,都会团结起来,爆发出强大的能力。
王允让他泡曹操,并非没有道理,如今这个利益链里面,就只剩下她了。
“所以说,钟繇怎么样”曹操懒得计较这个问题,继续下去,估计又要牵扯到她身上。想到自己居然允许这家伙追求自己,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小尴尬。
“关中距离我们这里太远”王庸摇了摇头,“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总督,目前主公麾下已经成长起来,而且有这个才能,关键还和关中世家没有纠缠的也只剩下钟繇了反过来,杨彪过去扬州还好”
“哦,是这样啊”曹操闻言稍微释然,她还以为王庸有什么渠道,知道关中那边的消息。最糟糕的,还是他有什么未卜先知的手段。
“话说回来,段煨下手了”王庸好奇问道。
“是的,他已经拿下关中大片地盘,然后向朝廷效忠,希望我们派遣一个官员治理。而作为条件,封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闅乡侯。”曹操想了想,也不是什么值得隐瞒的事情,“这是去年开始就已经商量好的通过公达的牵线。”
“原来如此,主公果然是目光长远”王庸笑道,这样一来,曹操的地盘又多出了司州。也可以把函谷关以西的部分分割开来,如历史上建安十八年一样,组建雍州。
“当时也是希望,能够对付董贼,寻找那个失踪的皇子”曹操摇了摇头,“谁知道最后会变成这样,也算是机缘巧合。”
“所以说,主公是打算”王庸把话题拉了回来,感觉继续下去有些歪楼。
“是的,我打算启奏陛下,把函谷关以西,弘农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和北地郡,重新划分为雍州,由钟繇担任雍州刺史。而杨彪,则推荐为扬州刺史”曹操把她的打算说了出来,这是她初步的考虑,没有和别人讨论过的,甚至也不敢保证能不能通过。
“这倒是不错的结果”王庸想了想。
“问题就在这里”曹操难得皱起了眉头,“朝廷控制的地方越来越大,要到地方支援会非常困难,遇到前线紧急军情,再派兵过去,往往已经有点太晚。可若是放任地方守将有自主权的话,又容易失控所以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把军团弄出来不就得了怕失控的话,直接军政分离。”王庸也是随口那么一提,有点下意识的意味。说出来,才意识到情况不对,连忙闭嘴,可惜已经太晚。
第435章 绝对不当诸葛亮
“别以为现在可以蒙混过关”曹操看向王庸,刚刚把她的兴致提起来,怎么可能让他就这样闭口不言。
以前就隐隐约约,或者就想着或许他是什么的。现在曹操是真正确认,王庸绝对是一个文武兼备的顶级人才。可惜立志出了问题,而且性格也偏慵懒了一些。不过这样顶级的人才,反而这样才让人放心,野心太大的话,反而不好驾驭。
“明明只要你愿意学习,成为镇守一方的统兵大将完全不成问题;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成为三公一般的存在,然而你志向居然只是厨艺的巅峰很多时候就在想,这样的确是太浪费你的才能了”曹操看向王庸,也不由得有些感慨。
“主公麾下能臣武将那么多,若属下把什么都做了,那么别人怎么办”王庸笑道,“之前的阳光早餐官营化,已经开始正式实施。各地的流民,主要是徐州、关中和河北那边就有几万,几十万的过来,不过却也逐渐安顿下来。
民屯和阳光早餐工坊,都很好的吸收了流民。同时随着阳光早餐开始营业,不少百姓都能吃到廉价的早餐,从最近一期的周报情况来看,各县的百姓,工作效率都有明显提升,这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民生。”
“所以说呢”曹操看向王庸。
“这个方法固然一举多得,但同样的,其他的臣子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也没有能够实践的机会。长此下去,主公有什么问题直接就会找属下,久而久之,其他臣子甚至都不回去思考。当属下老了,没办法出谋划策,甚至统兵出战,谁来接替属下”王庸回道。
有人评价诸葛亮,就是在入蜀之后,把所有的权利都揽在身上,最后在他去世之后,蜀汉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几乎都是姜维一人扛着所有的事情。又随着开国功臣相继去世,蜀汉的官员有能力的已经没几个,大多都是执行者,已经没有能独立献策之人。
这番话多少有些偏颇,毕竟蜀汉的没落,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不过王庸的确不想,让其他的臣子们,失去磨炼的机会。有时候宁可出现一两个行政上的错误,能让一个大臣成长起来,那么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目前大家的起点都都还很低,一两件错误造成的结果不会很严重。但若是他们有一天位极人臣,因为缺乏磨炼出现错误,那么一个不好,就会埋下灭国亡种的危险
“但是,为什么我感觉,你这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