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0(2 / 2)

在鉴赏和收藏方面,米元章也是旷古掘金的大家,若不是他,很多稀世珍宝都无法保存下来。

再给范千秋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去否定米元章,何况他并没有证据。

犹豫了一下,范千秋道:“我还是保留意见。”

大家都笑了笑,保留意见意味着没有意见,也就是说,范千秋的意见可以不作数。

陈定星松了一口气,范千秋只要不坚持,那就没事。

“还有还有一位没有发表意见。高先生,你怎么看”陈定星心里很开心,第一轮的鉴定这就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再请星世家鉴定委员的几位委员走个过场,就可以进行拍卖前的宣传了。

高飞坐在最末的位置,一直都饶有兴趣的听着范千秋和专家团的讨论,听到陈定星询问自己,便道:“我支持范千秋的意见,这是赝品。”

正文 第0112章 一大堆证据

“噗嗤”和范千秋提出反对意见时鸦雀无声不同,这次有人忍不住的笑出声来。

范千秋年轻,但名声在外,专家们对他很尊重。

高飞就不同了,既年轻也没有名气,看起来就像是凑数的。

凑数就凑数,居然还哗众取宠,不嘲笑你嘲笑谁

就连范千秋也露出一抹苦笑,显然不认为高飞的支持是什么好事。

陈定星露出一丝尴尬的神情道:“高先生也有不同意见,你也是凭感觉”

“哈哈”陈焕之笑起来。

其他专家也是连连摇头,只当一场热闹。

高飞摇了摇头:“我不是凭感觉,我有证据。”

“有证据”所有人更乐了。

在座众人除了范千秋之外,搞研究的年头比高飞的岁数都大,尽管大多数人没有真正见过平安亭帖的真身,对这件稀世珍宝却并不陌生。

而且过去的一千多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书法大家都对平安亭帖有过各种各样的评价和鉴赏,偶有质疑也都空口无凭,从来没有一个人拿出过证据。

这也是专家们一致认定平安亭帖为真品的原因。

高飞居然说有证据,难道是王之给他托梦了

面对嘲讽,高飞不为所动,继续道:“我有证据认为,这幅平安亭帖并非王之原作,而是米元章临摹的这是一幅超级赝品”

米元章临摹

这种论调,高飞并非是第一个提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数百年前,藏家唐文明就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设,怀疑平安亭帖其实是米元章临摹而成。

但这个假设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基础,那就是米元章一定是要看过平安亭帖的真迹才能临摹。

真迹何在米元章为什么要用一幅临摹品替代真迹

唐文明给不出答案,历代质疑者也给不出答案,只能不了了之。

高飞堂而皇之的说有证据,专家们当然不信。

这么多年,这么多大家的研究,都没找到证据,你一个凑热闹的就有证据了

陈焕之干笑一声:“这位高先生是吧,你既然有证据,那就拿出来吧。”

大家一阵嗤笑。

滴,获得来自陈焕之的轻蔑,11

滴,获得来自巩中夏的嘲讽,15

滴,获得来自陈定星的怨念,16

一连串的情绪收入来自会议室中除去范千秋的每一个人,就连陈定星似乎也非常不爽。

但高飞不是为了让大家爽才来的,既然两个小时收了三万元的出场费,就得对得起这笔钱。

“证据很简单,北凉诗人梁标青在公元994年的一封书信中,曾经和友人提及过,在米元章处观赏平安亭帖。后凉时代,公元1035年,后凉枢密使李锦也曾提及自米家后裔手中购得一幅天下无双的书法,尽管并未提及名字,却能从描述确定为平安亭帖。”高飞侃侃而谈道。

众人全都瞪圆了眼睛。

梁标青是谁

李锦李锦倒是知道,后凉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书法家,但高飞提到的书信和札记,那是什么东西

倒是范千秋蹙了蹙眉道:“高先生,李锦的故事我不太清楚,梁标青的书信可是出自鹤水集吗”

高飞点点头道:“梁标青的书信可查阅商务印书32版鹤水集第112页。至于李锦的故事,收入在九洲书局16版的大凉实录第9卷第12节第11段。”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高飞提及的两本书,大凉实录倒是听说过,却并没有人真正看过。至于鹤水集则是闻所未闻,甚至怀疑这本书是不是高飞编造出来的。

陈焕之第一个笑道:“高飞,你居然看过这么多书,的确厉害。但这能证明什么证明米元章确实收藏过平安亭帖”

高飞淡淡的道:“陈教授,请你告诉我,平安亭帖上第一个鉴藏印是谁的”

“米元章的,这有疑问吗”陈焕之道。

高飞道:“印章上刻的是什么”

陈焕之愣了下:“凉太傅米。”

高飞继续问:“根据北凉书记载,米元章是在公元998年才获封为太傅。既然如此,为什么梁标青在994年就看过平安亭帖,米元章却直到998年之后才会盖上鉴藏印呢”

“呃”陈焕之无言以对。

收藏家的秉性,专家们再了解不过了。就像是那些走到哪一个景点都要留下“xxx到此一游”的游人一样,拿到一件珍品之后,恨不得第一件事就是盖上自己的鉴藏印,以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心意。

若是梁标青的书信真存在,高飞的疑问可就必须要慎重考虑了。

高飞继续道:“还有,李锦从米氏后裔手中购得平安亭帖的记载,难道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