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怎么改口了
就在杨沐疑惑不解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小太监凑过来禀报,已经查清楚这个妇人家里的状况,因为缴纳不起赋税,所以在前两个月,淹死了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还卖掉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儿。
所以,真正算起来的话,妇人家里其实是六个人。
“唉”杨沐叹了一口气,道:“沈安,你拿点银子给她,让她回去买点吃食,安稳度过这个冬天吧,等明年明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闻言,沈安掏出一个钱袋子,摸出一个锭银子,在妇人的呆愣中,将银子放到她的手里。
杨沐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在一众护卫的开路下,亲自走路,巡访了一下贫民窟,感触良多。
在郑国,如此遭遇的何止这一个说是千千万万也不为过。
贵族剥削得太严重了,百年积弊,比之苍国更加的灭绝人性。
尽管知道一味的减免赋税不是长久之计,但是杨沐还是忍不住想相助他们一把,于是当众宣布,郑国皇帝听从自己的号令,将在郑国内逐步推行三大政令,今日之后,郑国的老百姓将享有苍国百姓一样的待遇。”
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郑城老百姓们欣喜若狂,气氛之浓烈丝毫不弱于杨沐进城时的欢呼。
如果说,苍军和苍国皇帝入驻郑城,只代表百姓们在期待,那么现在就是这份期待成真的时候。
就像是当初的三大政令刚一开始在苍国宣布一样,城内像是炸开了锅,成了欢腾的海洋,像是比谁的嗓门大一样,各地的欢呼声一浪盖过一浪。
当然,还有一点是杨沐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在消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谣言。
譬如,郑国境内也将如苍国一样,对穷苦老百姓进行补贴,老百姓也能读书写字当官。
对此,杨沐直接下令辟谣,开玩笑,这种谣言要是扩散了出去,那可是一件大麻烦呀,郑国几倍于苍国的人口,要是也那么下血本补贴,还不得亏出血
就算不计成本,也要考虑一下通货膨胀,老百姓一下子多了这么都银子,肯定很大一部分要用来解决温饱问题的,生产力不提高,就会造成物价飞涨,到头来老百姓还是没得到好处。
还有就是读书识字当官,在贵族们的问题还没处理好之前,杨沐可不想这么快就开启,培养官员肯定是要先从苍国本土开始的,逐步用苍国自己的官员将郑国各座城池的主要官员替换掉。
不过,辟谣之后,杨沐对于民间舆论传播,也上了心。
第150章 献美人
民间舆论一向是朝廷施政的风向标,也是社会能否安定的主要因素。
穿越以来,杨沐至少碰到了几起谣言。
究其原因,是老百姓没有一个正确的消息获取渠道,朝廷的辟谣滞后,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
和平时期的一些小谣言,自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但如果被一些阴谋家利用呢
上次,苍国皇城的谣言,以及宫变惨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多时候,并不是说有人在背后推动谣言的传播,而是老百姓更愿意听到对自己有利的消息。
“该出邸报了。”杨沐心里暗暗说道。
邸报,在历史上最早出现在汉朝,开始盛行于唐朝,是朝廷发放给地方机构各种文件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官府的一种舆论宣传手段,向民间宣达国家大事。
如果在苍国推行邸报的话,不仅可以刊登一些政治信息,还可以刊登一些工商业和农业知识,甚至是医疗知识,随着民间识字率的提高,不但能成为一个洗脑工具,还能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当然,如果要大规模发行这种邸报,首先就要推出活字印刷术,这对于如今的苍国来说,只要将技艺交给了科技部,研发一段时间问题不大。
想到这里,杨沐一路跟孔尚贤说了自己的这个想法,而后者也很是赞同。
“这个事情,就先交给你们教育部和礼部吧,拟出一个章程,班师回朝之后,立即推行。”杨沐吩咐道。
“是”
然后,杨沐又走访了一些平民家庭,无一例外,都是一贫如洗,能保证正常温饱的少之又少。
约莫半个时辰,杨沐从平民窟走出,回到了皇宫。
也不理会外面传得有多沸沸扬扬,杨沐吃了一点东西,舒舒服服的睡了一个大觉。
约莫到了黄昏时,在姬翎儿的提醒下,然慢悠悠的起来,亲赴宫廷晚宴。
进入大殿中,诸贵族和大臣都已经到了,听见太监的通报,连忙起身参拜。
一番礼仪之后,杨沐高坐在龙椅上,扫视了一眼整个大殿。
平心而论,郑国的大殿还是非常宏大的,这一座大殿的规模,就比苍国的朝殿还要大,上百张案桌摆放在一起,没有丝毫的拥挤,周围的装饰和摆设也都非常的华贵,像是杨沐的在苍国的寝宫一样。
在两边,还有两排威猛的护卫,一个个面无表情,刀剑出鞘,寒光耀耀,冷得让人发慌。
自然的,让殿内的贵族也如坐针毡,生怕这其中有什么算计。
宴会的气氛很严肃,稍显压抑。
尤其是,郑康以郑国皇帝的身份,坐在左侧案首,与卫忠全对坐,引来了很多人的目光。
按照规矩,所有的座次都是按照身份安排的,将一国皇帝与一国将军的座位并排,着实有些怪异。
一会儿之后,郑康领着各位大臣,向杨沐敬酒,表达欢迎和感激之情。
然后,公孙家主出列:“启禀陛下,此次王师远道而来,对我郑国百姓秋毫无犯,臣愿意捐献白银二十万两,充作军费,聊表心意。”
“启禀陛下,我梁家亦愿意捐献白银二十万两,敬献王师”
“臣附议,我谢家亦愿意敬献二十万两”
“我郭家亦愿意敬献二十万两银子”
“我宋家亦愿意敬献二十万两银子”
“我顾家捐献白银十万两,粮食三万石”
“我刘家捐献十五万两”
各个家主各自开口,说出自己家里要捐献的银钱数目。
杨沐有点诧异,虽然早就知道各个家主早晚会有所表示,但是没想到会在晚宴之时集体提出来。
五大家族,每一个是二十万两银子,其余的家族从八万两到十五万两不等,夹杂着一些粮食,粗略算起来,有将近四百万两。
这笔银子,相当于郑国两三年的赋税收入,相当于苍国十年的赋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