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7(2 / 2)

不朽大皇帝 沙眸 5842 字 2019-03-22

然而,杨沐可没心思理会这些破事,他近期关注的是国内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什么瓶颈呢

众所周知,苍国的文化推广是做得非常好的,老百姓的凝聚力也非常的强大,与外邦比起来,渐渐的形成了文化差异,逐渐的独立出了一个族群。

这个是一个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必须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然而,杨沐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左思右想才明白,课本上的知识,怎么都是自己从图书馆里摘抄出来的呢

现在苍国的读书人这么多,好几千万呢,怎么就没有人写写故事,什么的,做一下创新

六大军团这么多的英雄事迹,怎么就没人关注一下

身为一个皇帝,那么多正面的例子,怎么外人就不知道么

舆论怎么搞的

抱着书啃老本,是肯定不行的,既然要塑造新的文化,就一定要具有创新力,不能死守着图书馆里的那些东西一成不变。

大苍时报倒是能担起这个任务,但是这么些年来,表现形势似乎有点僵化了,顶多就是一些高压的笑话和寓言之类的,还没有到那种能够自创故事地步。

毕竟是官方的产物,而且用处也很明确,受到版面的限制,杨沐也不强求让大苍时报扛起这个任务,于是就想着,是不是该鼓励一下国内的士子们,投入到创作当中

也就是说,是不是该让那些闲暇的士子,带头冲锋激发苍国的文字创新能力

于是,在炎热的六月,杨沐召见了礼部尚书王膺,一起商讨此事。

一开始,王膺还比较呆板,对于此事完全是一脸的茫然,在杨沐的几番解释下,终于明白了意思。

出宫的时候,王膺的心中不免好奇起来。

因为凭借他对皇帝陛下的了解,后者是绝对不会做无益的事的,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皇帝,除非关乎什么休闲娱乐之类的。

无缘无故的,透露出这样的意思,真是非常的奇怪。

莫非,陛下也爱听故事

或者说,与大多数百姓一样,等不及大苍时报上的小故事,想要一下子看更多

还是说,对礼部的编写方式不满,觉得礼部太过呆板

皇帝一句话,臣子猜断肠。

王膺非常的苦恼,忐忑地出了宫。

而后,便开始按照杨沐的吩咐,组织一些有此天赋的士子,试着写一些故事。

待到半个月后,一共有一千多篇故事,呈送在了杨沐的案头前。

“唔都这一些寓言和小故事之类的呀,还是没有跳脱大苍时报的思维。”

杨沐有些失望,在他看来经受苍国教育部这种填鸭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士子,似乎已经习惯了朝廷灌输的故事,也习惯了某一些风靡的文体,能做出创新的很好。

而且,或许是因为要呈送皇帝看,这些小故事都极具正能量的,谁也不敢写得太偏。

不过,他最终还是看了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风格有点像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可以呀

杨沐来了兴趣,三国演义这本,本就是三分真实,如果按照正史来写,估计根本没有人看,但是通过文字润色和人物塑造,以的形势写出来,可读性就非常强了。

像什么关云长、张飞、赵云、周瑜、许攸苍国不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么

没有

必须要有

不就是包装一下么

像什么卫忠全、司马宏、屈勇、耿贵这样的将领,可塑性太强了,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可以发掘。

就算没有闪光点,制造闪光点也要发掘。

“唔把这几个人给朕叫来吧,尤其是那个叫做徐乐水的,叫他再写一篇过来让朕瞧瞧。”

杨沐将一叠纸张递到王膺的手里,也算是矮子里面挑高个。

王膺心里纳闷,那个叫做徐乐水的人他知道,在所有的这些士子中算是另类的了,当初收这些故事的时候,他还在想着该不该扔了,万一惹得陛下不高兴

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篇让他差点丢弃的故事,却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青睐。

之所以说青睐,是因为杨沐说的是再写一篇瞧瞧,而不是说叫人把他抓起来。

明显,是想再考查看看。

王膺也是朝廷里的老人了,人老成精,深谙其中的弯弯绕绕,一旦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赏识,那可就真的算是飞黄腾达了。

譬如,孔尚贤、耿贵、欧冶、曾十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简在帝心,一下子平步青云

第410章 徐乐水

倒要看看,这徐乐水到底是何许人也。

王膺心里想着,便加快了脚步。

他的心里,有着另一重的打算。

如今的苍国,在功勋爵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冲击下,过去的旧贵族已经完全失去了优势,家主不再等同于朝廷地位,也就是说,在他辞官和卸去家主之位后,王家的处境将会变得艰难。

如果能够提前与皇帝陛下眼前的红人打好关系,将来到了紧要的关头,也能够拉王家一把。

这便是人脉,也是以后王家子弟入朝为官的优势。

于是,在找到徐乐水之后,他便将今日在面见皇帝的情况,略微的提点了一下,并且在根据杨沐留下来的那些稿子,略作了一个总结,让徐乐水的心中有一杆秤,给了他一个创作方向。

三日后,王膺将纸上名单中的人物,全部带到了紫宸殿。

徐乐水的心中很激动,跟大部分的士子进入到皇宫面圣一样,心里既有惊喜,亦有惶恐。

在见到杨沐的时候,徐乐水匍匐于地,结结巴巴地说道:“草民徐乐水,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草民”杨沐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在苍国,只要是在苍城的太学读过书的人,便算是参加了科举,在政治地位上脱离了普通百姓的范畴,可以称之为士子,在面见四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