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6(2 / 2)

不朽大皇帝 沙眸 5909 字 2019-03-22

可万万没想到,苍国通过操作纸钞,让各国陷入混乱,范国遭受重击,莽国自顾不暇,青龙军团趁机大举进攻,拿下了范国。

大家发现,本来说好的六国攻伐苍国,但是打着打着,云国被灭了,现在范国又被灭,六国之中仅仅剩下四国

这说明什么

大礼王朝的江山,已经有了一半都被苍国拿下

诸国的胜算,是越来越小了。

心焦,是诸国君主最普遍的心理,阮采蕊更是焦头烂额,作为最强的国家,国内虽然也挺乱,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平息,已经能够把握住了。

但是,其余的几个国家呢

唇亡齿寒。

她最担忧的,是莽国能不能撑住。

于是,在得知了青龙军团挥军北上,剑指莽国的第一时间,她便派兵前往莽国增援,力求在阮、魏、晋三国的战斗结果出来之前,让南边不发生什么战乱。

六月,青龙军团挥兵攻莽,分五个关口,对莽国南境的一系列阵线,进行了猛攻。

同一时间,归义军团对秦堪率领的晋军,也展开了进攻。

康国境内,烽烟再起。

与此同时,苍国朝廷也再次调派了二十万府兵,开进康国境内,与秦堪的三十万晋军,分庭抗礼。

有了二十万府兵的相助,归义军也是如鱼得水。

形势逆转

也到了此时,阮魏晋三国才真正醒悟过来,苍国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声东击西

一方面,苍国的白虎、朱雀、玄武、麒麟四大军团,竭力与三队周旋,似战未战。

一方面,却在范莽两国,与康国战场上持续发力。

战略意图十分明显,这是要先解决掉弱小,然后再腾出手来,解决阮魏晋三国。

也不怪三国会这么想,因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苍国就是这么做的。

实际上,苍国一开始还真没有这个意思。

只不过,局势发展到了这一步,顺水推舟而行罢了。

到了六月中旬,归义军与二十万府兵相互配合呼应,陆陆续续以兵力优势,破除秦堪的连保之法,吞占了大半个康国。

阮魏晋三国,终于感觉到了危机。

在晋国的主持下,三国皇帝在鹏城相见,歃血为盟,凡是粮草后勤等一应事宜,皆进退为一,不分彼此。

这便昭示着,三国结成的联盟,比当初的伐晋联盟更为紧密。

三方的共同目标,只是对抗苍国而已。

只要能够赢得战争,所谓的损失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三国相互依存,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你损失得多一些,我损失得少一些。

主要输掉了战争,便输掉了一切。

其中的厉害,三国皇帝都不是极尽昏庸之辈,这般浅显的道理还是能够想清楚的。

六月底,三国的军队频频调动,各大主力军团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刃,进攻态势十分明显。

关键时刻,归义军团大将军杜边,接到了杨沐亲笔书信。

这一次,他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康国。

杜边一接到皇帝密信,立即下令轻装飞骑进军。

两月之间,杜边在康国内,已经琢磨出了一套针对秦堪连保战策略的办法,与二十万府兵配合相当好。

基于康国北部地势与长途奔袭的需要,他便以轻骑为先锋军,将大军分为两大营,第一大营为主战骑兵,共计三万,第二大营为战运兼具的辎重步兵营,暂定为二十万。

这种办法,一是解决了主战骑兵的轻装战力,一则是解决了先锋军的后援问题。

第一大营主战,由杜边亲自统率,三万骑兵的着装,全部换作了皮制甲胄,弓箭全部换作单兵臂张弩或传统臂张弓,其间取舍由骑士自己决断,善弩者则弩,善弓者则弓,大型连弩与大型攻防器械一律放弃,每人只配备一柄弯刀,一百支羽箭,常规携带三日熟食。

凡此等等,倒是与轻锐两字,名副其实。

第二大营为后援辎重军,这支军队却几乎都是步卒,在后面徐徐前进。

所以,前军飞骑负责破解敌人的山地优势,后方第二大营才是攻城拔寨的主力大军。

杜边很清楚,远征奔袭战之难,既在于将士战力,更在于后援得力。

诸多奔袭战之所以铩羽而归,往往不是主战将士战力不济,而是粮道被截断。

如今,轻骑进攻,随时可进可退,这便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了轻骑兵的优势。

如今,康国尚且有大半国土,且都是地势崎岖,难以夺取的地方,如此漫漫长途,若无坚实可靠之后援,任何打法都没有效用。

而只要后援不断,三万轻骑用运动战的方式,足以击垮对方。

当然,在这两个月里面,杜边和副将钱方,也进行了细备的商议,秘密派出探子,勘察了通往康国北境几条主要的路径,每隔百里定下一个秘密营地,以做后用。

在攻打至康国北境之后,这些营地就会成为坚固隐秘的粮食储运地,每个营地都可以派出三千精兵守护,再编配牛车和马车。

如此部署,便可以使每个营地都是兼具囤粮、运粮、补充修葺兵器的综合基地,各营分段运输,接力传递,直至战场大军。

毕竟,长途运粮途中,所运粮食完全可能被人马牛消耗一空,崎岖山路更是麻烦,杜边设下的这种分段接力之法,则可保军粮辎重不因路途遥远而消耗殆尽。

这个策略,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毕竟,苍国早就有了轨道和驰道,国内运粮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哪怕是进攻楚国,也因为有大运河的存在,很是方便。

康国的北部,是天下间出了名的易守难攻,之前被晋国长期觊觎,但是却一直没有被攻破,可见一般。

杜边选定的进兵路径,是主力沿着海边,兼程疾进,在这一段路途中,有运兵船策应,速度可以快上很多。

而后,再行康军的军情,寻机决战。

也就是说,这三百多里的行军要尽可能地减少时日,以免被康军察觉,从而暴露意图。

只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康国皇都,那么就能给康国一个措手不及,康国皇帝即便不想迁都,也就只有迁都的份了,而一旦迁都,军心民心和士气就无可避免的溃败。

归义军采用了新式的战法,便是最大程度的,减轻了地形的影响。

再然后,便是从容不迫地寻求战机,将败退的秦堪大军也一并铲除,哪怕是康国皇族流亡晋国,那也只是小事一桩,不足为虑。

唯其如此,杜边在进兵之日,先行派出了四支千骑斥候兵,在大军行进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五十里之地清道。

这样一来,倒是能够捕获不少有可能出现的康国斥候,并确保沿途山民猎户商旅等不向康军报讯。

因为,这支三万人的飞骑大军无论如何轻装,只要战马在道上飞驰,其隆隆之声也大得吓人,如果没有缜密处置,那么势必会增添不少难度,而且极易可能陷入康晋联军的埋伏中,无法脱身,甚至是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四千斥候飞骑撒开一日之后,约莫暮色时分,杜边就率领主力飞骑军开拔,一夜之间便抵达了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