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兵力调度(2 / 2)

兴汉使命 开先洞人 2107 字 2020-10-15

姜维坚持认定一件事情各镇帅军具体的编制,必须要有一定的配额,并且不能胡乱的扩编和缩编现象。毕竟常备军才能维持较高的战斗水准。

特别是成建制的装备和兵种的存在,对于将士的训练程度和个人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梅园平衡各方,即便是没有战事,军队的数量也得保持正常的规模。

兴汉国的边境线很长,东南西北都有驻军。可是总不能四个方向都发生战事吧!特别是北方边境线上,丁零人失去了几座大城之后,一路向西逃离。

没了大型势力,再保持巨大的军队数量,那就会形成冗兵冗费。可是缩编也不成啊!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重启战端?缩编容易扩军难!特别是承平日久的时代,裁军容易,只是习惯了安逸的军人,重返部队还能有战斗力吗?

梅园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胡乱的扩军了。至于载军,手心手背都是肉,砍掉哪个都不行。总不能前方胡乱的招募大军,后方胡乱的给编制,到时候军队的补给怎么办?

姜维认为,刘正主政时代的兴汉国,由于梅园的威望不足,军队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给编制和装备让前方将领自行招兵买马,有利于迅速的扩充兴汉军的实力。

军功换编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编部队的战斗力问题。同时也让兴汉军的凝聚力达到了短暂的巅峰。

可是如今的兴汉国天命所归,一亿五千万的人口也保证了兵源的绝对数量。兴汉军的常备军数量已经饱和。再加上梅园的威望和政策引导,若不加以限制,那会让前方将领穷兵黩武。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容易发生战事的也就那么几个地方。前线将领掌握的军队多了,会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呢?

怪不得人主总是会忌惮前线将领功高盖主。要是让某位将军长期掌握数量庞大的军队。即便是将军没有反意,那些升无可升的有功将士也会推动该将军造反。

邓艾在潼关主持的华阴攻势,其实就是姜维对全国兵力调动的一次尝试。

潼关的常备军是两督人马,大战期间从荆州,并州和大草原调了三督人马加强给邓艾指挥。

后来潼关战事告一段落之后,抽调的三督人马又有了新的安排王林回转落日城;庞会重归并州马超麾下;郭淮调入祁山堡,用以加强赵统的兵力。

这样一来,大战期间前方是关注的焦点,梅园也有足够的警惕之心。大战结束之后各自归建,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尾大不掉的事情。

全国兵力调度,是梅园兵力饱和之后的必然选择。姜维的调度,既满足了各方对军功的需求,又恰到好处的实现了前方将领的战略意图,还避免了尾大不掉的隐患。

各镇帅的常备军,可以保障地方的安全,只是需要大规模征伐的时候才启动调兵程序。这样可以避免浪费,也可以减轻梅园的军费负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