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2 / 2)

万界的传说 梅花糕儿 5767 字 2019-03-23

受张鹏飞的影响,宋程理学,虽然和后世的程朱理学一样,依旧认为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但也有了一些改变。

比如说,其中的格物致知,更接近于后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提出的。

比如说,书中加入了对“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探讨等等。

又三月,一王姓书生妙手偶得,对出一下联,随后得以登上八楼。

不久以后,名传千古的三字经得以面世。王姓书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下子变成了文坛之中,最为耀眼的新星。

苏东坡,程家兄弟,王姓书生,三后登楼后不久,便不约而同发表著作。且都心甘情愿,奉状元楼主为作品的第一作者。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质疑状元楼楼主的才学,状元楼也如同苏东坡他老人家预言的那样,迅速的成为了大赵帝国的文坛圣地。

无数读书人心向往之,他们都想登上那传说中的第八层,拿到状元楼主赠送的小册子,成为比肩苏东坡、二程的大学者。

当然,比起这些读书人,老百姓们更想知道,那除了状元楼主,从来没有人能上去的第九楼,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s:声明一下,这不是历史文,以后的写作方向,大概会是小白爽文。

第二十六章,出京

状元楼的大获成功,让状元楼楼主的名声大噪,就连张鹏飞那个便宜老爹,都因为这件事,把儿子叫进了宫,狠狠夸奖了一番。

当然了,作为一名有梦想的文艺青年,宋煜也希望自己能留下一部著作,为后人传颂。

为此,他曾十分隐晦的暗示自己的儿子,能不能给自己也弄一本小册子,或者带自己去状元楼的顶楼看看。

对比,张鹏飞只是装傻充愣,装作听不懂老爹暗示的样子,把事情糊弄过去。

毕竟他手上的资源有限,若是完成了系统给出的逆袭任务,那送一些给自己这个便宜老爹倒也无妨。

但现在他还要靠着这些知识维持名气赚钱,自然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把东西拿出来。

毕竟只有把状元楼的名声做大,把生意越做越好,他才能够积累更多的财富。

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去支持火药武器的研发,去武装、培养自己的势利,去完成系统给出的逆袭任务。

打个比方,如果把状元楼比作是肥料,那么英雄楼一定是被灌溉的植物。只有养分充足了,植物才能茁壮成长。

相比于名声大噪的状元楼,英雄楼就要显得低调许多。虽然借着状元楼主人,以及天下第一好汉周侗的名声,来投奔英雄楼的江湖人物很多,其中通过张鹏飞考验的也有不少。

但是比起状元楼在全国范围内的轰动,英雄楼的影响力,真的是要小了无数倍。

文人墨客们不明白,像状元楼主人这等大才,为什么不安安心心做学问,却要去办一个江湖混混的收容所。

只有张鹏飞和周侗这寥寥几人明白,英雄楼真正的目的在于救国

英雄楼的名声虽然不及状元楼,但是张鹏飞在里面投入的钱财、心血,比起状元楼可要多的多。

就拿时间来说,这一年中,张鹏飞只在二程和王姓书生,对上对联的那两天,分别去过状元楼两次。

剩下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宋府和英雄楼度过,因为这一年他所做的只有两件事修炼国术和壮大英雄楼。

如今张鹏飞虽仍然没有跨入暗劲,但有了英雄楼无数手下给他练手,他的实战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可以这样说,论起实战能力,今日的张鹏飞可以打一年前的自己两个,甚至更多。

“楼主”这一天,张鹏飞正在英雄楼中用饭,突然一个身穿劲装的大汉匆匆跑了进来,手里还带着一封书信。

张鹏飞先看了看信上的火漆,确认没人拆开过,这才打开了书信。

这一看,发现居然是轰天雷凌振的笔迹,知道定是这位在火药的使用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即大喜。

有了好消息,张鹏飞也顾不得吃饭了,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就吩咐人去备马,准备去自己的火药作坊看一看。

汴京城的英雄楼,虽然是总部,但这个地方毕竟是大赵国的都城。

在这个地方研究火药武器多有不便,因此张鹏飞把火药作坊,转移到了距离汴京城两百里外的阳谷县。

阳谷县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而且四处有群山环绕,正是研制火药武器的好地方。

古代的交通,远没有现代的发达,两百多里路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这在古代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张鹏飞骑得是骏马,走的是官道,还有熟悉的向导带路,饶是如此,骑术精湛的他,也足足花了三个半时辰,才从汴京城赶到阳谷县。

阳谷县,景阳冈

最近半年多的时间,阳谷县的百姓,都在讨论一件事,那就是景阳冈附近的雷声。

有人说是因为前阵子有人在山里动土,触怒了山神,所以才会导致山里时不时的打雷。

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当官的横征暴敛,欺压百姓,使得仁慈的老天爷看不下去了,所以才会不时降下神雷,警告当官的。

两种说法,各有簇拥者。

不过相信第二种说法的,明显要比相信第一种说法的人多的多。

因为早在几年前,景阳冈附近出现大虫时,这种说法就曾经广为流传。

后来这一说法被县令获知,他的行为开始收敛,下面的官吏也时常求神拜佛,祈求上天的原谅。

如此种种,持续了小半年,当时的官吏终于得到了老天爷的原谅,降下了打虎英雄武松,消除了虎患。

可惜这种情况,并没有能维持多久。或者说,自上任知县给京中贵人送了礼,得到升迁后,这种刚刚改善没有几年的情况,又再次出现了,甚至比之前更为恶劣。

新来的知县,本是一位五品的大官。因前线战事失利,按照大赵国的规矩,文官打了败仗,只能降职,不能杀。

所以他就被贬到这里来做官。

阳谷县地处偏僻,新县令又因为被贬职,内心愤懑,所以他把气都撒到了老百姓的身上。

横征暴敛,欺压百姓的情况再度发生,一时之间,民不聊生。

所以民间才有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