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人欲无穷,吏部又跟大小官员的升迁息息相关,很容易被钻空子。
整顿吏治需要久久为功,而非一朝一夕。
李韬安安静静地等他们说完,随后道:“现在你们明白朕为何要安排这样一个人代天巡狩了吧?”
“自朕登基后,六部是最先被整饬的,结果两年多过去了,还是不禁查,只要稍微查查就会出问题。”
“这并非你们不够恪尽职守,而是隐藏在你们眼皮子底下的一些问题(灯下黑),往往不易发现。更何况,自查、自纠、自我整顿最容易流于形式。需要强大的外力促使你们重新认清现实!”
他们都是大唐之肱骨。
有些还是他绝对的心腹。
能力肯定没有任何的问题。
只是如今大唐太大了,裁撤三省后,六部所管之事又太多。
他们就是事无巨细,也会出错。
更别说现在六部的官员已经比他登基前增加一两倍了。
包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骂名,树立威望,所查的还都是大案和悬案。
这都能把六部全都牵扯进去。
也足以说明六部需要整饬的空间还很大。
特别是他不在长安的这一年多的时间内,他觉得六部之中必然混进了不少的蠹虫。
是时候借着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除虫了。
他沉声道:“你们身为六部尚书,确有失察之责,各罚俸一年,同时给你们三月之期,相互交差对六部进行整饬,到时朕会让包拯先查,随后朕再亲自抽查,以观成效。”
水至清则无鱼。
他不指望六部在整饬后变得一尘不染。
但原则性的错误不能有。
那些满脑子想着吸取民脂民膏的蠹虫,也不能有。..
内阁之下便是六部。
内阁的权利虽大,但现在也只有七个大臣。
他们更多的是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
六部是负责统筹和执行的。
对于帝国的治理和运转极为重要。
即使包拯没有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他也打算隔三差五敲打一番六部了。
李道宗、和珅、严嵩等人齐声道:“臣等遵旨!”
“都起来吧。”
李韬摆了摆手道:“朕很好奇,包爱卿哪怕是断案如神,毕竟刚到长安,人生地不熟的,他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破那么多大案的?你们都给朕说说。”
戴胄躬身道:“启禀陛下,包大人善推敲、他那师爷善抽丝剥茧,又有展护卫、四勇士和五鼠等人相助,当真是翻翻卷宗,都能破案。”
“不过,他们能这么快上手,也跟狄仁杰有关。”
“狄仁杰?”
想到这个被自己揠苗助长的刑部侍郎,李韬立即兴致高涨道:“此话怎讲?”
戴胄道:“他喜翻卷宗,特别是那些陈年旧案的卷宗,而且每逢疑点都会记录推敲。曾经也破过一些案子,不过案子不大,陛下又在外征战,并未知晓。如今看来,他是厚积薄发。”
李韬仰天大笑道:“估计也跟包拯能带着他踢出临门一脚有关!他还太年轻了,经验没有包拯那般老道。”
说到这,他看向大理少卿孙伏伽,忽然想起来大理寺卿之位一直空缺。
现在大理寺实际上是孙伏伽在执掌。
他当即道:“传旨,升狄仁杰为大理寺卿!”
惩恶扬善,为民伸冤,一个包拯还不够。
他还要继续揠苗助长狄仁杰。
待他彻底成长起来,再来个双虎齐下,敢让天下换“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