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巴黎和会(2 / 2)

调教大唐 凤鸣岐山 3658 字 2024-01-10

对郭正一其人,李贤一直是很感激的,毕竟当初他弱小时,是郭正一毫无保留地为他在朝堂上撑着腰。

但,他绝对不会将个人的感情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混淆。

一切只因李贤要的大唐是不断开拓进取的大唐,是思想开放的大唐,而不是被儒家思想禁锢死了的大唐。

当然了,他也不会矫枉过正,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还是可以保留下来的,他要打掉的不过是儒家思想那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已。

“陛下,臣老了,请求乞骨返乡。”

郭正一很想怒斥李贤离经叛道。

只是,一想到李贤从执政辽东时起到现在,也不过就二十年时间而已,赫然已开创出了中原政权有史以来最为鼎盛的局面。

至少,在开拓疆土以及福泽百姓两件事上,古来无数帝王就没一个能跟他相提并论的。

再者,伴君这么多年来,他还真就没发现李贤有行差踏错的时候,几乎每一步都走在了最正确点位上。

一腔怒火真就没处可发泄,心气不由地便丧了。

“朕准了,拟招,封郭正一为丰国公,实封三百户。”

时至今日,郭正一的存在,已经对大唐的发展有所妨碍了,李贤当然不会再挽留他,可也不会忘了他昔年的汗马功劳,该封赏时,自是不会吝啬。

“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郭正一完全没想到自己如此忤逆了李贤,不单没受任何的惩罚,还得了如此丰厚的赏赐,一时间情绪难免有些个激荡难平……

“父皇,儿臣有一不明处——若不以儒家经典治国,那,又当如何平衡诸子百家呢?”

儒家在朝堂上的反扑虽说以郭正一的告老还乡而宣告了失败,但,余波却依旧未平,这不,就连被李贤寄予厚望的李纯孝都为之迷茫了。

“很简单,依法治国,这法,不是法家所宣扬的严刑峻法,而是符合百姓预期的法律法规,”

“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那就不存在什么法外开恩,凡法律没有规定的,那就不算违法,凡事只讲证据,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当然了,法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凡立法修法,都须牢记百姓福祉,能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法。”

“另,光有法律还不够,还得有道德准绳,这就需要在教育上下功夫,规范百姓们的行为准则。”

“但,必须记住,道德是高于群体行为准则的美德,并不是法律的准绳,法律,不过只是道德的下限而已。”

对李纯孝的迷茫,李贤可以理解,毕竟他的眼界说到底还不够开阔。

“父皇圣明,儿臣受教了。”

尽管李贤已经将道理说得个深入浅出了,可李纯孝依旧还是有些个似懂非懂。

“身为上位者,若不识人间疾苦,那注定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待明年,你从军校毕业后,可乘火车去各处旅行一番,深入民间,看看各地的百姓究竟都是怎么生活的,或许,你便会有所体悟了。”

道理,光靠听,是肯定无法掌握到精髓的。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心怀百姓可不是口中说说就可以了的,而是必须真正懂得百姓的需求。

否则的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肯定少不了。

“儿臣遵旨。”

温室里,可养不出参天巨树。

这么个道理,李纯孝还是清楚的。

所以,他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并以此来形成自己的执政思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不说李贤这头轻松弹压了儒家的反扑,却说法兰克帝国虽已是风雨飘摇,但却始终不曾真正打起来。

原因就在于各方的军事力量都不强,谁都怕战败后被别的民族所吞并。

所以,声讨丕平二世的浪潮虽说一浪高过一浪,但却都只是光打雷不下雨。

这就给了丕平二世迅速平定巴黎局势的机会,很快,他就推出了新的傀儡皇帝——狄奥德里克三世的堂侄威廉姆斯一世。

而后,以新皇帝的名义,大肆征召日耳曼青壮入伍,并紧急从东罗马帝国高价购入了一批旧军火,准备以武力平定各族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