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年少的赵湛(2 / 2)

听到他的话赵桓与殿内诸公都是一惊,没想到年仅九岁的皇太子竟能说出这样以百姓为先的话。赵桓赞许地点了点头,朝堂诸公则面面相觑,似乎心里下定决心要提前与这位皇太子打好关系。

“湛儿能有如此觉悟,为父深感欣慰。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士们为了我大宋江山流血流汗,我不能寒了他们的心。户部尚书。”

“臣在”被点名的户部尚书心里一激灵,他还是硬着头皮出列。

赵桓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才开口道:“这次伤亡将士的抚恤金可统计出来了,”

“回官家,微臣已经统计完毕直接阵亡的将士有23698人,受伤的将士从轻伤到重伤一共有47900人,根据《户部军需则例》士兵头等伤恤银30两,二等伤25两,三等伤20两。随军出征的子弟,跟役,奴仆,因战受伤的,也按伤残等级给予一定抚恤。作战负伤三处以上的官员和受伤致残的士兵,不论服役长短,退役后可领取在职俸饷的一半。对于阵亡将士根据规定,武官自外委经制至提督,阵亡的按职位高低,赏银100两至800两。据此臣推测,此次抚恤银两需从户部拨400万两即可。”

听完户部尚书的陈述殿内的官员普遍认为抚恤一事不用再进行讨论,纷纷肯定了户部尚书的方案认为只需要朝廷拿钱就可以。

但赵桓听完后却皱了皱眉头,400万两对他来说不算多,刚刚抄了那几个贪官的家,现在户部的银钱可谓是堆积如山,但是这样的抚恤制度依旧无法让士兵们没有后顾之忧,将士们一旦有了后顾之忧,便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战斗,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赵桓决定改一改这抚恤制度,随后他便朗声道:“朕认为户部尚书所说的没有问题,但还是有一些欠缺有待改善。”

说到这赵桓顿了顿看了看殿内群臣的脸色又开口道:“为了能让为我大宋百年江山而战死的将士们安心,朕决定开设义学,由朝廷拨款对阵亡将士的子女进行教导,这件事的具体事宜就交给户部和工部了,两位相公,这件事情必须要快,所以过几天便给朕交上个章程来。”

被赵桓点名的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来,这个差事可谓是完全没有油水,做好了功劳都是皇帝的,做不好背锅的就是自己。

就在群臣还不知所措时,站在一旁的赵湛却开口了“父皇圣明。”

他的这一句话,立马将朝堂诸公从思绪中拉回,众人也连忙开口恭维。

听着他们的马屁,赵桓感觉格外舒服,又过了一刻钟的时间朝堂诸公才缓缓从垂拱殿走出,向着各自的府衙走去。

就在这时一身紫色官袍的李邦彦急忙向前小跑了几步拽住了吏部侍郎李若水。

李若水回头仔细看了看这位宰相,脸上露出了一个官场上常见的假笑,心里却在想自己和这位李相公并没有多少交集,他叫着自己到底是要干什么?就在他大脑飞速运转回想着哪里得罪了这位宰相时,李邦彦确先开口了,一句话便将他从思绪中拉回。

“李侍郎,你说官家为什么要突然提高那些军将的抚恤?”

李若水听到他的话,愣了愣,但多年纵横外交场合,出使辽国、金国,早就历练出了察言观色的能力。

经李邦相这么一说,他马上就反应过来,凑近些轻声道:“李相的意思是官家要拉拢武人打压我们这些文官。”

李邦彦见他反应如此灵敏,便知道是可用的人,轻笑一声“过几日我邀李侍郎来我府中坐坐,”说完也不待李若水反应便阔步向着中书省走去。

李若水看着他远去身影,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然后便默默转身向着垂拱殿走去。

李邦彦到死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谋划,从一开始便出现了问题。他看错了李若水这个人,李若水虽然是文官手握大权,但他也是一个真正爱国的官员。他虽然看不上武人,但他也知道乱世以武为尊。所以李邦彦的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