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盘点景泰朝,文臣武将排名(下)(2 / 2)

“不用细数,当之无愧。”

“第七,李瑾。”

“老四,你并不知道,李瑾是朕心腹中的心腹。”

“夺门之变后,多少人盼着朕死,是李瑾紧紧护卫着朕,所以朕才活下来。”

“他排名靠后,主要是他死的太早了,若非死的太早,他还会再往上走一走的。”

“漠北文臣之功,当属于谦、李秉、王恕,而要论武将之功,首推李瑾,次推毛胜。”

朱祁钰道:“第八,梁珤。”

“景泰早期,梁珤名声不显,直到建设海军之后,梁珤成为大海上赫赫有名的强盗。”

“那是因为朕身边需要梁珤。”

“一刻都离不开梁珤,而且很多时候,梁珤都要藏起来,所以他名声不显。”

“后来朕放他出去,梁珤就犹如鱼儿入了海,荣封国公,对他毫无难度。”

“他也成为大明活着的王。”

“他以忠心报朕,朕绝不辜负于他。”

“第九,李震。”

“李震打赢了一场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

“他是进步最快的名将,到了晚年时,几乎已经能统帅大兵团战争了,在波斯战场上大放异彩。”

“第十,郭登。”

“郭登不止会打仗,他也是最有诗才的名将。”

“他写的诗,朕都读过。”

“他又娶了常德,算是朕的姐夫,是你的姑父。”

朱祁钰道:“而他的成名之战,是非洲打的,意大利也是他给灭的,一人灭六国,真是厉害。”

“第十一,陶鲁。”

“陶鲁要排在他爹的前面,父子俩一对名将,可歌可叹。”

“朕觉得,陶鲁未来还可能往前进一步,进入前十序列,难道把郭登挤下来了?”

朱祁钰笑着说。

陶鲁现在还活着呢,目前还在镇戍地方。

大明设十京,每个京师都有国公镇戍。

“总不能把姑父挤下来吧?”

朱见漭笑道:“爹,要是把您的儿孙都算进去,您说说谁能进前十?”

“哦?”

朱祁钰摸着下巴上的白胡子:“你肯定能进去,你能进前五,魏王能,你的儿子赵王能,元王能,燕王能,夏王能。”

“啧啧,朕的儿孙当中,帅才这么多?”

朱祁钰又惊又喜:“不过,比的只是臣子,又不比各国皇帝,你们就别算了。”

“继续说。”

“第十二,蒋琬。”

“蒋琬的军旅生涯代表作不如陶鲁多,所以排在后面。”

“不过,蒋琬已经足够惊艳了。”

“只可惜,他流矢不长眼,他死在了战场上,不然他会更加大放异彩的。”

“第十三,毛胜。”

“别看毛胜和朕有姻亲,朕的排名很公正的。”

“毛胜塞北几战,战无不胜,大明能拿下蒙古省,他居功至伟。”

“第十四,王信。”

“于谦最得意的学生,王信一生,从无败绩,十分罕见。”

“第十五,陶成。”

“陶成和欧信,是军中双煞,陶成排名靠后,主要原因陶成做事不密,总被言官弹劾,最终去职,屈死病榻之上。”

“不过,他的儿子陶鲁更加惊艳,两代人的功绩,足以封王啊。”

朱祁钰道:“第十六,赵辅。”

“赵辅向来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朕交给他的任务,他全都能够顺利完成,且不留手尾。”

“他谈不上惊艳之才,盖世名将。”

“但他诠释了一个合格的名将,是什么样子的,任何事情交给他,都能让人感受到放心。”

“所以,前些年督抚边陲之地,朕都愿意用赵辅。”

“赵辅死后,朕很怀念他。”

“十七,神英。”

“神英这辈子,败在了儿子身上,他那几个儿子,连朕都管不了。”

“朕几次都想处死他们。”

“看在神英的面子上,饶了他们。”

“可这几个家伙,胆大妄为,居然敢走私军火。”

“神英挣下来的爵位没了,命也没了,神家算是彻底没落了,也是活该。”

神英后人,就在景泰六十五年肃清中被除爵的。

“第十八,任礼。”

“任礼的功劳,绝对没有神英大。”

“但是,朕最放心他,朕将任何事交给他,他都能完美的完成。”

“早期皇权不在手中,任礼一直站在朕这边,忠心耿耿。”

“朕让他去哪,哪怕再难,为了朕他也会去的。”

“他家是唯一一个,被赠送国公爵位的,从侯爵破格封为国公,景泰朝唯一一个。”

“第十九,许泰。”

“他小时候,朕就说他是盖世名将,把他交给于谦**。”

“可于谦不在京中,就由杨信带他,后来又跟在李震身边,又随王越南征。”

“终于不负他祖父许贵、父亲许宁的栽培,成为盖世名将。”

“如今有他坐镇婆罗洲,朕十分放心。”

“第二十,朱永。”

“朕当年对朱永网开一面,却换来了一个名将。”

“朱永,是正统帝的人。”

“是朕,饶了他一命,并授予的兵权,他最终用绝世战功,回报于朕。”

“后来朕将京营完全交给他,他也用忠诚回报了朕。”

朱永在景泰六十四年才死的。

朱见漭也佩服他爹的勇气,敢把京畿兵权完全交给朱永,真是厉害。

朱永也确实用忠诚回报了景泰帝。

“二十一,陶瑾。”

“陶瑾本来名声不显,是朕慧眼识珠,发现了他,让他随寇深坐镇西北,后来西北大战,他都有参与。”

“直到范广凋零,杨信回京,寇深原杰相继去世之后,他继任咸海大都督,做得非常好。”

“他不是绝世名将,却善于打仗,懂得政治,平衡各国势力,做得很好。”

“第二十二,毛海。”

“毛海是毛忠的侄子,他本身没爵位,却靠自己,荣封国公。”

“毛海最擅长打硬仗,打狠仗,打逆风仗。”

“他身上共计176道伤口,满身伤疤。”

“功劳都是用命换来的。”

“有一次他在御前侍奉,朕问他,疼吗?”

“他告诉朕,和获得功名相比,身上受些痛苦算不得什么,主要是有地方立功,并能据实呈报上来,朝廷赏罚分明,就足够了。”

“这番话说得朕眼泪都快出来了。”

“二十三,宋诚。”

“宋家没有名将,却个个都是军中中流砥柱。”

“归根结底,是朕信任他家。”

“仅此而已。”

“但宋诚不一样,他从小就是名将种子,朕又着重培养他,所以他上了战场,很快就成为了名将。”

“他军旅生涯代表作很多,且擅长指挥中型兵团作战,是个低配帅才。”

“二十四,周玺。”

“周玺的能力大于名声。”

“大明军中有二周,周玺和周玉,反而年纪小的周玺最具名将之资,周玉因为性格原因,难以出众。”

“可惜了,周玺死在了藩国,不然他的排名还会靠前。”

周玺在南美,中了瘴气死亡了,年仅六十三岁。

“第二十五,沐琮。”

“谁说沐王府的人不能打仗?”

“沐琮甚类其祖,的确没有沐英那般惊艳,但沐琮出道以来,鲜有一败。”

“而且,他珍视士卒,战争战果暂且不提,他麾下士卒是死亡最少的,所以士卒愿意为他卖命。”

“二十六,陈豫。”

“陈豫,打仗不行,但搞政治他比军中武将都厉害。”

“很长一段时间,军纪司都是他为朕掌管。”

“军中政纪清明,和他有直接关系。”

“第二十七,周玉。”

“周玉性格暴戾偏激,做事不考虑后果。”

“也就碰上了朕,若换个人,都未必愿意用他。”

“也怪朕,让他从小兵直接变成了将军,培养出来他的骄傲的性情,其实是害了他。”

“这些年朕也在反思,之后也很少这样提拔人。”

“二十八,陈韶。”

“陈韶排这般靠后,主要是朕耽搁了他。”

“他是勋贵,却是朕的侍卫头子。”

“朕一刻都离不开他,除了他朕谁都不信。”

“后来才外放出去,让他建功立业。”

“说实话,他统兵水平真的不行,但军中将士却愿意为他效力,因为他特别大方,赏罚分明,而且会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支援贫困的军士。”

“朕没少故意送给他战功,可陈韶从来不要,不该拿的,他分毫不取。”

“这就是陈韶。”

“二十九,刘宁。”

“刘宁打仗着实惊艳,他和王信、王离都不一样,他打仗像是在雕琢一个艺术品。”

“朕有时候都看不懂刘宁,他是在打仗啊,还是在搞艺术。”

“此人你一定要用好他,他未来前途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