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彻的话,杨忠嗣先是愣了愣,随即向帐中看去。
主帐不算大,却是挤满了人,光是团级以上的武将就有十数人,可谓是名将如云。
和自己上次离开相比,奉王麾下的猛将显然更多了,已不是那个兵少将寡的落魄藩王了。
杨忠嗣面色复杂:“奉军已有百战百胜的不败之相,如今的殿下还需要老夫相助吗?”
听到杨忠嗣的话,李彻就知道这老头又开始别扭了。
和下方的杨璇对视一眼,笑着开口道:“杨叔有所不知,如今奉军之中虽猛将如云,但仍是远远不够。”
“奉国所处之地,东面靠海,海对面乃是倭国。北面有室韦,以及其他蛮族。西边虽然灭了契丹,但却又与北胡接壤。就连南面......”
李彻顿了顿,却是没再说下去。
“总之,奉军急缺能驻守一方的统帅,上保边境安康,下护百姓安宁,杨叔的威望、韬略皆是当世顶尖,岂能弃我于不顾?”
李彻手下将领虽多,但大多是冲锋陷阵的猛将,指挥一万人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大部分将领的指挥能力都有上限,带几千人时可以亲自冲锋在前,那叫一个如臂使指、用兵如神。
而当数量提升到几万人,就开始吃力,甚至屡战屡败。
要是带了七十万大军,很可能屁事没干就被人一把火能烧个连营。
只有少数武将有统领十万军队的才能,天才中的天才才有统领百万大军的能力,杨忠嗣显然就是此类将领。
听到李彻言语恳切,杨忠嗣眼神中犹豫之色更浓。
“老夫......老了,如今奉军所用的是火器战法,老夫对此一窍不通,怕是难当重任啊。”
晚上李彻亲卫手枪齐射那一幕,到底还是深深震撼了杨忠嗣,甚至让他对毕生所学的兵法都有了动摇。
火器威力太过骇人听闻,区区三百人的连射,却有千军万马倾泻箭雨的威势,让他如何不精?
李彻闻言,微笑道:“我听闻古有廉颇六十挂帅拜相,姜尚七十遇文王,暮年归周。杨叔如今耳顺之年,尚是奋斗的时候。”
杨忠嗣愣了愣,随即哼了一声:“老夫今年还未到六十!”
李彻顿时有些尴尬。
杨忠嗣征战四方,每日风吹日晒,故而更显老态,自己说六十还是往少了说呢,哪想到......
“却是本王走眼了,杨叔莫怪。”他咳了咳,继续道:“至于火器之事,难道杨叔初到西域就会在大漠作战?您刚到关外,就擅长在风雪与蛮族骑兵对决?”
“火器之应用并不难,杨叔天纵之才,只需用心钻研一段时间,必能有所成就。”
李彻从后世而来,自然清楚年纪大根本不算什么硬伤。
别说五六十岁正值壮年了,就是七八十岁的人,才思敏捷不弱于年轻人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还是分人。
有人七八十岁尚能做实验、发表论文、打游戏,也有人七八十岁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看个电视都得子女帮着换台。
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主动学习、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像是杨忠嗣这等全能性的统帅,学习能力绝对是拉满的,自我思考已经是本能,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绝不会轻易与时代脱轨。
这等大才想着退休?怎么可能?赶紧给本王卷起来!!!
见杨忠嗣仍面露迟疑之色,李彻给杨璇使了个眼色。
杨璇心领神会:“父亲还要弃女儿而去吗?”
杨忠嗣见杨璇面色哀伤,心中愧疚更深。
李彻则是在一旁乘胜追击,使出了杀手锏:“舅舅,还请您助外甥一臂之力。”
杨忠嗣又是浑身一颤。
他是前朝文帝义子,炀帝义弟,也是李彻母妃的义兄,论关系李彻的确能叫他一声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