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展厅内一片静默,文教授鼓励道:
“大胆的发言,学术讨论没有标准答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以往习惯了老师和课本作为权威的他们,面对如此自由开放的提问,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即便心中有想法,也因顾虑重重而不敢轻易开口,毕竟在以往的学习模式里,发言往往需要再三斟酌。
倒是上一世已经习惯了A大调性的苏渺,轻声说道:
“大多数史书是由胜利者编写,其中难免有修饰与偏颇。
而记载士农工商,风土人情的古书,经过千年的流传与誊抄,也会出现错漏。
这时候,若有对应时期的文物出土,对记载的内容进行佐证,那就可以提高准确性。”
文教授听了苏渺的话,眼神发亮,追问道:“那怎么知道这个文物是什么年代的呢!”
“反过来借助那些已经整理出来的文字材料。”
教授抚掌赞叹:“对!说得非常好,文字材料与文物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是相互佐证,相辅相成的存在。
在考古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深入研究,一个结论必须经过方方面面的严谨印证!
大家看看这个青铜鼎,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铸造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上面的纹饰也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与宗教信仰的象征。
所以啊,在考古发掘中,文物的出土,往往能为我们揭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这些文物,有可能经过战乱、迁徙,甚至被不同时代的人重新运用。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它们的每一处细微痕迹里,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的真相,触摸到古人真实的生活脉络。”
在偌大的博物馆里,文教授带领着同学们缓缓踱步,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区。
大家时而驻足聆听教授的讲解,时而小声交流自己的见解。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课程也逐渐临近尾声。
文教授将同学们带到一幅巨大的古代地图前,地图上,清晰地标记着国内众多重要的考古遗址,每一个标记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掩埋在岁月深处的故事。
他语重心长地说:
“同学们,考古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珍贵的文物,更在于通过这些实物资料,还原历史的真相,传承人类的文明。
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是我们与过去的一场对话。
希望你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真正领悟考古学的魅力与价值,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同学们走出博物馆时,正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他们身上,那光芒光明且热烈,如同他们此刻内心燃烧的热情与憧憬。
回去时,文教授特地问了苏渺的名字,眼中满是期待与欣慰。
他心中暗想:真好啊,聪慧又有胆识,重点看起来身体很好!那片还没挖完的田野,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