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朝会(上)(2 / 2)

“臣附议。”

“臣也附议。”

相继有十多人表态支持,然而,随即便有人高声道:“下官提议由宁王殿下领受重责,为陛下分忧。陛下向来器重宁王殿下,此事众所周知,下官以为这才是更符合陛下心意的选择。我等身为臣子,岂能不顾及陛下的本心去行事呢?他日陛下回归,岂非要怪罪我等无视君父乎?故此,还是请由宁王殿下来受"监国"之职吧!”

“有道理,臣附议。”

“臣也附议。”

呼拉拉又是十几名官员站了出来,表态赞成宁王去做“监国”。从场面上看,倒也跟预期中的没有什么差别。双方的确是势均力敌的。虽然大家也都知道这种立场之争,是没有可能仅靠嘴皮子就说服对方的,只是人家都说话了,咱们自然也不能不怼回去的。于是大殿之内开始吵吵嚷嚷起来,场面热闹无比。

有卯足劲吵架的,但那些真正的大佬倒是都极为默契的选择了闭目养神,颇有些老神在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味。这种事儿,他们年轻的时候,也都经历过。如今自然是用不着他们再亲自去冲锋陷阵的,就让孩儿们先吵一吵吧!顺便也借此考察考察年轻人的战斗力嘛!这种事儿,在他们眼里自然不算什么,想当年,陈庆之在朝会上还当着皇帝的面揍过人呢。而且同是做官的,多多少少有默契,也都明白站在皇帝的角度,是不太喜欢底下的官员太过“团结”的。因为若是官员们全都一团和气,有商有量的就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办了,那还要皇帝干嘛用啊?所以适当的、时不时的吵个架,事实上是有其必要性的。

乾阳殿内的争执,很快的就蔓延到了殿外。站在殿外的,都是品质低一点的,为了“出人头地”,就更需要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了。因此外面的架倒是吵得比里面的要凶很多的,那架势大有一言不合就要上手开干的意思。不过,大家心里面其实也都明白这事儿说白了不过就是一场戏而已,要的就是个态度,真说要动手,却也没那么容易的。这一点,倒是让一旁站着看热闹的武将们嗤之以鼻了:这帮孙子,就他娘的会装腔作势,看着一副要吃了对方的样子,但是吵了半天后,别说见血了,连汗都没怎么下,光他么的喷了一地哈喇子,没劲透了。

光说不练了一上午,毕竟也会口干舌燥的,于是争吵声慢慢的停下来了。陈庆之转了下站累了的老腰,再次走了出来,对着一众官员道:“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综合来看,大家有支持秦王殿下的,也有支持宁王殿下的。可以说,各有各的理由,也都言之成理。如今,午时已过,大家先去吃个饭,喝喝水,一个时辰后,大家再过来投票吧!先散了吧,都先散了吧!”言罢,自顾自的当先朝殿外走去了。一众官员,见状也纷纷作鸟兽散,刚刚还在互喷口水的那些人,竟是迅速的就变了个嘴脸,嘻嘻哈哈的甚至是勾肩搭背的相偕离去。都说官字两个口,其实何止两个口,那是两张脸甚至根本就是两个人嘛。

当乾阳殿人去楼空后,宫女太监们便开始迅速的入内打扫,并为一个时辰后的投票做准备。表面上看,这一上午似乎大家只是在演戏,做了场无用功。然而,这却是不能免除的,其中的深意在于:

凡,遇重大人事任免时,所以盛大召开大朝会,采取廷议推举的方式,是为着重体现国家选贤荐能,以为国用,期能贤人在位,能者在职,相与共谋国事之兴隆,而杜佞幸之窃位,实有其深远之意义。夫爵人於朝,与众共之,祖宗定制,凡大臣员缺,需经由朝会当廷众议,尽抒己见,请旨简用,何也?盖其任愈重,则举愈当公,询谋佥用,方敢推用,实所以广忠集众,而杜偏听之奸,绝阿私之患也。会推大典,绝不可废,私荐内降,其端更不可启。

所以,无论你认为这是走过场也好,程序正义也罢,都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过程。因为若是直接跳过这个程序,岂非连让人表达意见的权利也剥夺了?殊为不可取。一句话,你可以不接受我的建议,但不能剥夺我表达的权利。这是朝廷展现其政治上开明态度的方式,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坏了这规矩的,否则难免会留下一个“独断专行”的昏聩之名的。都是聪明又要脸之人,这种事儿还不懂吗?心照不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