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85(2 / 2)

国策 闪烁 5818 字 2019-04-10

按照美国当局的战后总结,导致美军惨败的几大因素中,缺乏足够强大的装甲力量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缺少快速高效的战略投送能力。

从此开始,美国加快了装甲兵的建设力度。

事实上,半岛战争之后,美国陆军与陆战队除了把所有的1系列主战坦克送进垃圾回收站之外,还对24主战坦克进行了全面改进,并且联手开发x主战坦克。问题是,这个关系到陆军与陆战队作战能力的关键项目,在大萧条的风暴中,没能获得美国国会议员的一贯支持。在大萧条结束前,x项目先后三次被取消、又三次上马。直到2035年初,才取得第一个成果,即第一辆32主战坦克的原形车在底特律的克莱斯勒重型地面装备公司正式面世。

非常遗憾的是,32诞生就落后

前面已经提到,因为缺乏几种关键原料,所以美国无法生产dz31a主战坦克采用的那种高强度合金装甲。更重要的是,32研制的时候,美国方面对高强度合金装甲的了解并不多,也就没有考虑使用。

结果很简单,美国陆军直接放弃了32,要求克莱斯勒公司开发改进型号。

万幸的是,美国陆军提出这个要求址时候,cia已经获得了dz31a主战坦克的装甲碎片,对高强度合金装甲有了了解与认识,美国的巴斯钢铁公司也有能力生产性能稍差的合金装甲。因为美国陆军急需一种用来替代24,能够与dz31系列主战坦克对抗的先进主战装备,所以在征求了巴斯钢铁公司的意见之后,美国陆军提出了两项改进要求。

一是装甲防护水平在32的基础上提高50,不需要达到dz31a的水平,只要超过在dz31a之前诞生的主战坦克就行。二是采用最先进的电磁炮,必须确保在2000米以内击穿dz31a正面装甲的能力。最好在现有电磁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因为巴斯钢铁公司表示能在2年内交付第一批合金装甲,所以美国陆军在与克莱斯勒公司签订合同的时候,把在2年之内交付第一批样车列在了基本条款内。

必须承认,美国拥有极其强大的工业基础。

因为32是美国陆军第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的地面主战平台,所以针对性改进工作非常简单。严格说来,克莱斯勒公司只是系统总承包商,除了负责基础平台的开发与制造工作之外,还负责系统集成,也就是组装工作。坦克的装甲由巴斯钢铁集团提供,火炮部分由通用电器公司旗下的伯里兹公司提供,观瞄系统由爱立信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负责,其他的行走机构、动力系统等等都有专门的公司负责。也就是说,改进的时候,负责各系统的公司只需要遵守接口规范某些系统需要保证尺寸不做太大变动,不用考虑太多,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决定对哪些系统进行改进。

这也是dz31系列主战坦克与db30系列步兵战车的设计思想。

由此可见,32的基础设计思想不比dz31差,只是在各自系统上,特别是最关键的防护、火力与动力自系统上不如dz31。正是如此,在制订改进方案的时候,美国陆军提出的要求非常明确,那就是按照火力、防护与机动的顺序,优先确保火力,然后是防护,最后才是机动能力。

机动能力不是大问题,美国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功率在1000千瓦以上的军用超导电动机关键还是看功率密度,即功率与质量的比值,按照1辆坦克配2台电动机来算,32的机动能力不会比dz31差多少,基本上旗鼓相当。因为美国陆军没有提出过高的防护耍求,只是让克莱斯勒公司采用巴斯钢铁公司开发的合金装甲,并且在战斗全重范围内合理分配装甲,所以很难在防护能力上超过dz31a。按照美国陆军的想法,防护上不去,就得在火力方面赶上对手,绝不能吃亏。

正是如此,32的改进集中在了火力上。

如果不是伯利兹公司在开发螺旋电磁炮的时候遇到了技术难题,导致整个项目三次被椎迟的话,以及美国陆军急于想要得到一种能够与dz31抗衡的主战坦克,32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装备螺旋电磁炮的主战坦克。

严格说来,轨道电磁炮仅仅解决了电磁炮的有无问题。

要想让电磁炮完全取代火炮,乃至战术导弹等等武器系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螺旋电磁炮的身上。

原因很简单,轨道电磁炮的缺陷太多了。

别的不说,轨道电磁炮的效能就很是问题。

因为在使用的时候,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安培的电流需要从弹药经过,所以轨道电磋炮所使用的弹药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电磁炮的输出能量还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比较好解决,比如采用导电率比较好的金属,增强电压等等。随着电磁炮的输出能量越来越大,普通金属不再是良好导体,增加电压的成本更高,所以必须采用超导体。为了降低费用,共和国的弹药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弹体中间设一条超导通道,或者在炮弹的表面附设一层超导体前者适用于坦克炮等对射程要求不高的电磁炮,而后者适用于舰炮等对射程要求很高的电磁炮。可是不管采用什么办法,超导体都非常昂贵,导致炮弹价格昂贵,而弹药又是大规模消耗物资,往往会让军队不堪重负。

如果不让电流经过弹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这就是螺旋电磁炮。

在骡旋电磁炮中,电流在螺旋线圈内流动,产生一个向前推动的磁场,因此只需要弹药本身就是磁体,就能在碰场的推动下做加速运动。因为不需要扮演导体的角色,所以炮弹甚至不需要与炮管接触,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炮管的使用寿命。总而言之,螺旋电磁炮有很多优势,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那就是能量利用效率不高。因为这是基本缺陷,所以不管怎么改进,螺旋电磁炮的能量利用效率大概只有轨道电碰炮的十分之一。在电力系统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优先发展轨道电磁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随着供电设备性能提升,在可以提供足够能量的情况下,重点发展螺旋电磁炮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问题是,能量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在同等输出能量的情况下,需要更大的输入能量,也就加强了系统负担,导致整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事实上,这正是螺旋电磁炮迟迟无法面世,无法正式装备部队关键问题。

用不了螺旋电磁炮,美国陆军只能选择输出能量更大的轨道电磁炮。

实际上,提高穿甲能力也不是什么难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炮弹的穿甲能力是与穿甲路径上单位面积内的能量成正比的。提高穿甲能力有两个办法,一是直接提高炮弹的出口动能,二是缩小炮弹的直经。一般情况下,会同时采用这两个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能够迅速崛起,就是因为炮口动能无法大幅度提高时,能够用这个办法提高穿甲能力。

美国陆军的选择比较直接,那就是提高炮口动能。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在材料工艺取得突破前,美国陆军所使用的电磁炮穿甲弹的长径比已经达到极限,无法继续提高,也就无法通过缩小穿甲弹直径的方式来提高穿甲威力。提高炮口动能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在口径一定的情况下,有个最佳长径比,所以必须提高口径,同时提高炮弹质量,才能达到提高炮口动能的目的。

万幸的是,美国在这方面的基础非常扎实。

2037年底,克莱斯勒公司提前21天向陆军交付了第一批12辆32a1主战坦克。

紧张的测试工作一直持续到2038年6月初。因为美国陆军当局万分焦急,所以阿伯丁试验场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最主要的几项测试工作,证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