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他是太平公主的眼中钉,一年前他力谏睿宗,要求太平公主不能驻留长安而开罪太平公主,给罢了官,从三品大员贬成六品县令。现在虽已回朝,在东宫奔走,太平公主会饶过他吗
陈晚荣也是为吴兢担心,太平公主一旦发火,吴兢可是不好受。
然而,出乎所有人地意料,太平公主却是赞成:“皇兄,臣妹也以为沈榷合适,中书令非沈榷莫属”
语不惊人,死不休
大殿中一下子安静下来,没有人说话,无不是看着太平公主,眼里全是不解、惊讶之色。
睿宗也是没有想到,眼睛瞪得老大,看着太平公主,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隆基很是意外,吃惊的打量着太平公主,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太平公主和沈榷之间的敌对关系,谁都清楚。她不仅同意沈榷做中书令,还很支持,谁敢相信谁能不怀疑
太平公主一笑道:“皇兄,臣妹以为沈榷有资历,有人望,有才学,更在于他的品行不错,群臣甚是心服。他若不做中书令,还有谁更合适呢”
做中书令最合适的人选并不是沈榷,应该是姚崇和宋,还有张说。只是,三人皆是一代人杰,大才,不附太平公主,给发配了。太平公主可以容忍才气不算最好的沈榷做中书令,却不能容忍姚崇他们来做中书令,因为那样对她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排除姚崇三人,沈榷是中书令的最好人选,这中书令还真非他莫属了。睿宗极是高兴道:“好好好”
太平公主紧接着道:“皇兄,沈榷要做中书令不是不可以,但他还得做一件事。”
又是惊人之语,大殿再次沉寂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七十三章 倾心相谈
睿宗还以为太平公主要刁难沈榷,很是生涩的问道:“小妹,做什么事”
这个问题,正是所有人要问的,包括李隆基在内,无不是暗中点头。
太平公主一笑:“五哥,小妹以为现在的朝廷纲纪不振,宰相都在仗势欺人,以官压官,那么老百姓的日子不是更难过吗所以,小妹以为,还是让沈榷来震震他们,这长安令无能,不能威慑百官。沈榷领中书令,兼领长安令,好好整治一番。”
什么官最好当山高皇帝远的官最好当什么官最难官自古京官难当长安令不是不想做事,是不敢做事,因为长安的大官多的是,随便拎一个出来,他都惹不起,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话音一落,长安令额头上冷汗直冒,跪在地上请罪:“皇上,臣知罪,臣知罪”
如此大事,长安令也难逃其责,处罚他是必然的。太平公主这话正合睿宗之意,大是开心道:“那就依小妹所言,沈榷领中书令,兼领长安令,整肃长安纲纪。至于长安令,就交给太子发落。”
沈榷的才气虽不如姚崇他们,其人硬气,并不比姚崇他们差,听说他要来整肃长安秩序,群臣无不是心惊,特别是那些做过坏事的臣子,心里更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时难以平静。
可是,睿宗已经下旨,谁敢不遵呢
“宣沈榷”睿宗一挥手。
陈晚荣这才发现,沈榷不在大殿,今天是大朝。他怎么没有来呢不仅陈晚荣奇了,群臣谁个不奇
旨意下去,不一会儿,蹬蹬的脚步声响起,沈榷身着官袍,手捧玉笏,大步进来:“臣沈榷参见皇上。”
睿宗一摆手:“沈卿,免礼沈卿,从现在起,你就是中书令。同时。你兼领长安令,整肃纲纪。”
沈榷一点也不意外,领旨道:“臣遵旨”
昨天晚上,睿宗连夜召沈榷进宫,就决定任命沈榷做中书令了。沈榷是李隆基的人,李隆基自然是不会有问题。父子二人一条心,不论太平公主同不同意,沈榷这中书令是做定了。
睿宗之所以要让沈榷来做中书令,就是要给太平公主敲敲警钟“无论你做什么事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我的功业得我作主”。
唯一让人想不到地是,太平公主居然也举荐沈榷。这太出人意料了。
“散朝”今天早朝,并没有发生睿宗意料中的争执,而且事事如意,远远好过他的预期,心里着实高兴,这一声散朝都洋溢着喜气。
群臣领命,各自散去。一出大殿,一大群人把陈晚荣围住了,个个一脸的亲切笑容,人人巴结。说些定交的话,忙得陈晚荣团团转,费了好大口舌才应付过去。
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睿宗对陈晚荣格外在意,太平公主对他也是多有嘉勉,至于李隆基,早就传开了和陈晚荣的关系非同一般。群臣能不趁这机会来巴结一番么
就是萧至忠和窦怀贞也上来说了几句亲热的话,这才去公干。
应付了群臣,陈晚荣大步出而去,汇齐杨思勖,准备去军器监。今天应该是叶天衡浇铸的日子,陈晚荣这个“项目负责人”要是不去的话,实在是说不过去。
“陈大人。请留步”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陈晚荣扭头一瞧。是太平公主地车夫叶六,大步赶来。忙道:“叶大哥,可有要事”
叶六一笑道:“陈大人,公主有请。”
陈晚荣无论如何也是想不到太平公主居然在这时候要他过去,又推脱不得,只得跟着叶六去了。太平公主的仪仗就在前面不远,太平公主正站在车前打量着陈晚荣。见陈晚荣过来,笑盈盈的道:“晚荣,快来”
“参见公主”陈晚荣上前施礼。
太平公主笑道:“哪那么多的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