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一些年纪较轻地弟子却露出敌意。黄蓉打了个哈哈道:“天鸣禅师,你我既已冰释前嫌,今日就此别过,他日有缘再会。”怨虽化解,但毕竟已经大战了一场,两派之间也未免有些芥蒂,各自弟子都需安抚,是以少林诸僧也不多挽留,躬身送客。
周志重牵着张君宝的手,径自前去寻那农家。那农户原先收养张君宝时夫妇二人尚膝下无子,如今两年间已添了两个儿子,加之天灾频频,田里收成大跌,虽是少林寺的佃户,光景要好于山下,但家里能少一口人却也是求之不得,是以周志重未费什么口舌便得那人家同意。
众人下山,武敦儒、鲁有脚等与周志重多年不见,上趟周志重去襄阳时因巡城而错过,此时皆过来叙旧。周志重询问适才两派商议,方知少林派将达尔巴也接纳了下来,并承诺负责丐帮相关死伤弟子的抚恤费用。黄蓉道:“少林千年古刹,势力深不可测,若是它能与蒙古人为敌,于大宋助力颇大,我将霍都二人推给少林处理亦是此意。只是话虽如此,要达心意却颇为不易,天鸣方丈如此轻易担下,只怕已有了对策。”谈到战事,众人皆是叹息,南宋每况愈下,蒙古却如旭日升起,只等新大汗即位,兵锋所指,襄阳定又是一场苦战。
下得山来,周志重算算时日,距中秋之期不到两月,当下婉拒了黄蓉等人的邀约,带着张君宝回转武当。周志重所骑乃是塞外骏马,虽奔行甚急,马身上却甚是平稳。张君宝坐在周志重身前,看着两旁景物呼呼后退,手舞足蹈大是兴奋。
嵩山和武当山虽然分处豫鄂两省,但一在豫西,一在鄂北,相距并不甚远。一过马山口后,向南都是平野,马匹奔行更是迅。自内乡、三官殿、汉水,两日内已是上了武当山。五龙观在望,娇妻佳儿可期,周志重不由纵声长啸。
五龙观转瞬及至,早有一个小小身影扑将出来:“爹爹,爹爹”清脆的童音,听在周志重耳中,如闻天籁。周志重双腿一夹,骏马倏然止步,周志重却已是离鞍掠出,随手将张君宝轻轻放落在地,人影幌动,小兰芷已是被一把抱起,转了几个圈子。
数月不见,周兰芷已是长大了许多,一张粉嘟嘟的小脸,霎是可爱,周志重忍不住大嘴凑上去亲了几口,颌下胡茬扎得小兰芷格格直笑。一只纤手持着锦帕伸将过来,在兰芷和周志重二人额头上擦了擦:“多大地人了,还玩得那么疯。”周志重倏然回身,程英俏脸宜嗔宜喜呈现在面前,右手探将过去,将程英搂了个结实,程英惊呼未出,一家三口已是腾身而起,在空中转了一圈。程英捶了周志重两拳,周志重哈哈大笑,拉着张君宝手道:“英妹,咱们多了一个徒弟啦。”
程英心下讶异,这些年来她从不知晓周志重有收徒的想法,看到张君宝,聪明如她也看出这孩子的不凡,俯身微笑道:“小家伙,欢迎你,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周兰芷早跳到张君宝面前,好奇的打量着他。张君宝原本怯生生的,但程英的微笑化解了他心中的害怕,两个孩子很快便玩到了一起。周程二人这才有空叙聊别后情形,原来自襄阳郭靖差人送来消息后,程英算计周志重行程,半月前便每日待在五龙观等候,小兰芷更是天天往外跑,要第一个迎接爹爹。周志重轻轻握住程英纤手,歉然道:“我中途有事去了少林,害你担心了。”程英微笑道:“我的夫君是不会有事地,我只是有点思念而已。”以她腼腆的性子,能说出这番话来,周志重握着她的手,看着其秀美的面颊,心中颇是温馨。
回到五龙观,尹志平众师兄弟早已等候多时,尹志平笑道:“你们小两口悄悄话叙完了么”程英早抵挡不住,丢下一句“我带两个孩子去吃饭”,先逃了,众人大笑。周志重将来去经过源源本本道将出来,尹志平凝神道:“以师弟你看,这蒙古大汗会选出来么”周志重道:“虽然这次忽里勒台大会未能召开,然终是要开的,不出两年,必有新的大汗即位。我料应是那蒙哥,此人据闻雄才大略,当年西征立过战功,日后必是襄阳地大敌。”尹志平叹道:“世道多艰。”犹豫半晌,方道:“师弟,你此番前往北地,不知,不知那北地全真弟子境遇如何”周志重明了他言中之意,答道:“域北全真弟子相处还算和睦,那蒙古人待之颇尊,更有大批汉人不堪折辱,纷纷出家入全真之门。”尹志平颌叹道:“能消弭杀戮,救我世人,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第五卷 江南烟雨 第六卷 第二十七章 九阳
更新时间:2011421 13:38:47 本章字数:3035
第六卷 第二十七章 九阳
呼翕九阳,抱一含元,果然不凡。”周志重击节而赞,面前桌上一页小册摊开,字迹秀整,正是觉远所抄录的部分九阳真经。周志重得了张君宝这爱徒,自然喜不自胜,恨不得马上传授他绝世武功,好在程英心思缜密,阻止了他头脑昏,要知道这张君宝才小小三岁年纪,大凡练武之人,最早也得到五六岁身体骨骼、头脑初步育后方可,一时贪进,只怕便要毁了这不世奇才。周志重虽功参造化,已登全真武学颠峰,然他一身武功皆得自天生强横经脉,先难后易,于循序渐进的奠基功夫却反领会不深,此时空有奇才在前,却不知从何教起。心念动间,想到觉远曾赠与自己九阳真经的奠基功夫,当下取出参详。
岂知详看下周志重不禁拍案叫绝,欲罢不能,时日转瞬即逝,若不是程英唤他进餐,只怕他便要瞧上一整日。这九阳真经所创之人学究天人,胸罗万有,一部九阳真经,道、佛、儒诸家功法涵盖,其境界之渊,尚在道家武学总纲九阴真经之上。周志重手中著本虽为觉远节录,然窥一斑可见全貌,仅这本简化本,练习之人勤学苦练,亦可成一流高手。
周志重前世常百思不得其解,大凡内家功夫,讲究的便是循经导脉,真气游走全身,一丝一毫不得差错,天下内功,行功线路各异,稍有医姓琶鳎敕缋措魔之虞,周志重所练习先天功更是霸道到了极点。但原书中张君宝、郭襄、无色禅师三人各得半部九阳真经。各自索练习,居然凭着残缺不全的神功另行创派,威震天下,却无一人练岔气,实是这门九阳神功过人之处。
周志重原本印象之中,九阴神功偏向阴柔,九阳偏向阳刚。但他曾练过九阴真经中地“易筋锻骨篇”和总纲,如今再看九阳真经。方知二者虽阴阳有别,刚柔却不尽然。阴亦可刚,阳亦可阴,若不然郭靖刚猛无俦的降龙十八掌怎可由九阴内力驱动,原书中张三丰武当太极以柔克刚也不会由九阳神功奠基。
正所谓“刚不可久,柔不可守”,九阳真经刚柔兼备。是以原书中三人分得不同部分,成就大相径庭,张三丰跟随觉远修习十余年,九阳真经已经学了十之五六,独得柔之内蕴,经中有云:“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明确言道:“后制人,先制于人”,由此衍生出光耀千古的武当太极武功。张无忌后来虽然九阳神功大成,但他乃是于绝境中罡气压迫全身遍体穴道,强行打通玄关所致,于武学的领悟却跟不上修为的境界。对“柔”之一字的领悟便远不及张三丰,他所使出的九阳功便偏阳刚一路。如若不然,他仅以太极拳便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挪移敌方劲道,不必耗力使那第七层地乾坤大挪移方能击败玄冥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