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0(2 / 2)

新明史 闪烁 5392 字 2019-04-17

蒙古军团的进攻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基本上是一路抢劫过去的。在卫厂的严令禁止下,杀戮行为得到了控制,不过抢劫是不可能杜绝的,对于很多蒙古军人来说,他们来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钱,那么自然不会放弃从敌人那里抢夺财物的机会了。当然,顾成林也没有袁晨皓那么直接,西洋舰队的官兵本身也要自觉很多,并没有加入抢劫的行列,甚至没有提出瓜分战利品的要求。直到最后卫广才派人给西洋舰队送去了一份战利品,当然,顾成林也没有谦虚到拒绝这份丰厚礼物的地步

不到半个月,蒙古军团就已经推进到了印度河与萨特杰河交汇出的木尔坦,并且在这里停了下来。这也是朱祁钰要求他们到达的地点,而且航道已经很狭窄了,难以让大型战舰通行。但是,从北面进攻的中央军团也已经到了木尔坦附近。而西洋舰队在载上了运送的货物之后就单独南下了,把蒙古军团留在了木尔坦。

“也就是说,现在蒙古军团还在那边活动”朱祁钰微微的皱了下眉毛,蒙古军团已经将一只脚伸进了中央军团的战区里了。

“卫广将军正准备率军南下,我们已经与陈懋元帅的中央军取得了联系”

朱祁钰点了点头。“那就好,你们这次的行动很成功,蒙古军团的表现让朕也很满意。回去后,告诉卫广,蒙古军团在完成了既定目标之后,可以自行决定怎么行动,当然,前提是配合两路主力军团作战,不得对战局造成不良影响现在,你先去休息领赏吧,随后就返回蒙古军团,把朕的话带给卫广”

送走了蒙古军团的军官之后,朱祁钰也长出了口气,那批宝藏已经装上了战舰,顾成林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现在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当然,他没有忘记派人去追上顾成林,叮嘱一番,同时也将早就准备好了的一封信托人带回了帝国,让于谦在帝国做好迎接这批宝藏的准备工作。

第十一卷 横扫西洋

第十四节 铁壁

这次的进攻中,陈懋指挥的中央军团是主力部队,而且从整个战略布局上来看,中央军团的进展将直接决定这场战争的时间,以及战争的结果。当初,朱祁钰让陈懋来负责这路军队的进攻行动,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中央军团是在中央骑兵军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当初规模已经扩大了不少。除了调到东线战场上的第五军之外,陈豫的第二军,谢正卿的第一军,肖国清的第十军,万军平的第十一军都编在军团内,另外,陈懋还从祖百龄那里借调了一个西北步兵军过来,而杨洪的西北军团的两个骑兵军则编为了预备队,随时可以支援中央军团。这样,北线战场上就有多达七个军,近二十万的兵力。这其中有三个半步兵军,以及三个半骑兵军,虽然真正参加前线作战行动的骑兵军只有第二军以及第一军的骑兵师,不过在北面战场上的主力是步兵,而并非骑兵

在日本劳工将道路修到了可不里之后,中央军团开始了进攻行动,这要比其他三个方向的进攻行动晚了三日,不过,对陈懋来说,这三日的时间并不算什么。最为重要的是,北线进攻部队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攻打德里,直接向莫卧儿帝国的首都进军。而从可不里前往德里,路程就一千多里,是所有四条进攻线路中距离德里最近的。虽然,在这个方向上莫卧儿军队也是最强大的,不过这对陈懋来说,并不太困难

在莫卧儿帝国成立的这几十年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北面的帖木尔帝国。数十年来,两个国家的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最初,是帖木尔帝国压着莫卧尔帝国打,甚至一度要将这个新兴地帝国给消灭掉。不过,自阿巴克的父亲开始,莫卧儿帝国就逐渐占据了上风,甚至还一度打到了哈烈,如果不是因为莫卧儿帝国内部的皇位继承权问题的话,恐怕就把帖木尔帝国给灭了在阿巴克时代。两个国家的战争规模小了很多,一是来自西洋红夷的威胁,二是来自东面明帝国地威胁。这两个世仇的国家暂时放下了仇恨。开始应付更大的威胁了

不管怎么样,就算莫卧儿帝国在一定地程度上已经对帖木尔帝国有着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莫卧儿帝国的君主都从来有忘记过来自北方的威胁。而且,德里附近的地理条件也对莫卧儿帝国极为不利。其北面的可不里一直驻扎着帖木尔帝国的重兵,帖木尔帝国地军队可以顺着山区而下,迅速的进入印度河与恒河平原,而在平原上,莫卧儿帝国不得不在德里北面屯扎大量的军队,而且都是其正规军中的精锐部队,这就包括了阿巴克地那支中央骑兵部队

当明帝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了帖木尔帝国,而在玉龙杰赤顽强抗的帖木尔帝国的君主最后也连同这座堡垒灰飞烟灭的时候。莫卧儿帝国再次感到了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可以说,任何一名将军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从北面高原顺势而下的任何一支军队,都能够对恒河平原上的德里构成致命的威胁,这更别说是强大地明帝国军团了。

在此情况下,阿巴克将莫卧儿帝国军队的一半都部署在了拉合尔木尔坦德里的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区域内,并且在其外围设置了大量地防御据点,俨然,这一地区就成了一个由强大的军队构成的铁皮桶一样。即使后来莫卧尔帝国主动进攻南面的果阿与古里时。都没有动用这一地区的军队,可见,从一开始,阿巴克就将德里的防御提高到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并且希望在德里击退明军,至少给明军造成难以承受的伤亡代价,迫使明帝国结束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