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美台联军从一开始就打算围攻南京,其中溧水县与镇江市是主攻方向。
这一部署,也基本上符合战场上的实际情况。
不管怎么说,溧水县与镇江市离南京主城区最近。虽然句容市离南京主城区也很近,但是一零四国道受到了中国军队的威胁,而且北面挨着镇江市,美台联军在进攻展开与后勤保障上都存在问题。马鞍山市则离美台联军的战线太远,加上芜湖被华中军包围,从宣城出发的话,还得穿过华中军的防线,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能够在溧水县与镇江市同时取得突破,美台联军就能掌握战略主动权。
问题就在这里。
虽然美台联军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溧水县,甚至没有在这里消耗多少兵力,但是攻打镇江市的战斗却非常不顺利。
要知道,在反击的时候,东南军没有在东面做文章。
也就是说,在美台联军攻打镇江市的时候,该方向上的东南军处于最佳状态,没有给美台联军多少机会。
更重要的是,陈必时一直将南京的战略预备队放在与镇江只有一江之隔的扬州。
虽然受长江阻挡,北岸的中国军队只有绕到南京,才能从西面进入镇江,而不可能直接在美台联军侧翼渡江。但是这支部队的存在,起到了牵制美台联军的作用。别忘了,几十年前,中国军队能靠小船渡过长江,打下南京。而现在,在拥有大量现代装备的情况下,强渡长江绝不是什么难事。
受此影响,在攻打镇江的时候,美台联军不得不拿出一个主力师守卫长江防线。
如此一来,只有两个美军主力师在前面轮番进攻,因此只有一个主力师在前线作战,另外一个则在后方充当预备队。
用一个主力师的兵力,显然无法打下镇江。
美台联军在攻入镇江城内后,没能像帕特里奇预料的那样,迅速拿下这座城市,而是与中国军队打起了巷战。
从防御部署上看,镇江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南京。
中国军队在这里坚守了一年多,修建了太多的防御工事,甚至在城区下面开挖出了数千公里的坑道。要想打下镇江,美台联军至少得投入二十万兵力,花上一个月时间,还得做好牺牲上万人的准备。
说得直接一点,美台联军真在镇江与东南军血拼,就算打下了镇江,也无力攻打南京。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美台联军在强攻禄口国际机场的时候,也在强攻镇江,而且战斗也打得非常惨烈。更重要的是,在镇江战场上,因为东南军准备充分,守军非常熟悉防御部署情况,所以美台联军的作战伤亡超过了守军。
打到十四日,就连帕特里奇都不得不承认,打下镇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一来,美台联军选择的两个主攻方向都出了问题。
当然,问题不仅如此。
因为没能在两个主攻方向上取得突破,所以美台联军中的六个美军主力师遭到牵制,加上放在宣城的那个美军主力师,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美军主力师可以调动。而这个主力师,一直部署在溧水县,而不是在攻打句容市。
原因很简单,被派去攻打句容市的那个美军主力师半路改道去了禄口国际机场。因为进攻打得非常艰难,所以帕特里奇暂时取消了进军句容市的行动,在溧水县多投入了一个主力师。
只不过,该师没有参与进攻行动,而是留在后方,充当战役预备队。
打到这个时候,继续向禄口国际机场增兵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事实上,此时帕特里奇也没有多少选择。
虽然从溧水县出发,走三四一省道到丹阳镇,再经县道,能够避开芜湖的华中军,从东面攻打马鞍山市,但是这条进军线路的容纳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华中军随时有可能北上,加上从石臼湖南岸撤回去的部队正在马鞍山市东面集结,所以美军要想攻打马鞍山市,至少需要投入好几个师的兵力。别说当时帕特里奇手里没有这么多的进攻部队,就算有,三四一省道,以及丹阳镇到马鞍山市的县道也支撑不了这么多进攻部队。
去不了马鞍山市,就只剩下句容市了。
如果能够打下句容市,不但能够沿着一零四国道直接进军南京市的江宁区,还能沿着二四三省道北上,从南面攻击镇江市,威胁到守军的侧后方,迫使镇江市的守军主动撤退,解放该方向上的两到三个美军主力师。
可以说,攻占句容市成为了帕特里奇扭转战局的关键。
问题是,帕特里奇手里只有一个美军主力师了,而一个师的兵力,显然不足以打下这座防御部署不会比镇江差多少的县级市。
更重要的是,句容市离南京非常近,几乎挨着南京。
只要突击行动受到阻拦,哪怕只耽搁了几个小时,东南军都有足够的时间向句容市增派防御部队。
要想打下句容市,不但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还得出其不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帕特里奇对前线部署做了一番调整。
十五日凌晨,帕特里奇在禄口国际机场投入了最后一个美军主力师,并且同时发起了全面进攻。
只不过,真正冲在前面的,仍然是第二装甲师,增派的主力师没有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美台联军还在镇江方向上发起进攻,就连留在后方休整的美军主力师都杀上了前线。
同样的,真正在前面冲杀的,仍然只有一个美军主力师。
天亮前,帕特里奇向美军下达了进军句容市的作战命令,分别从南面抽调两个美军主力师、从北面抽调一个美军主力师,在十多个台军旅的配合下,以最快的速度,向位于溧水县与镇江市之间的句容市进发。
这次,帕特里奇投入了血本。
甚至可以说,第三次南京会战的最终结果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