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呼出一口闷气,语气也放松下来:“事情就是如此了,我是根本没死,还是再世为人,您老做主好了。”
老太婆低头想了想,翻起眼睛看他:“那你到底是没死,还是死了再活回来”
宋阳跟山里的蛮子实在没法交流了,甩着手带上俩媳妇就走了。
当晚侯府夜宴,任初榕不止召来封邑中各个武装的首领,而是干脆把顾昭君、施萧晓甚至铁匠、瞎子、侏儒等所有提得上名字的人物全都请来了,当得知宋阳准备出兵抗番,丰隆皇帝反应最大,啪地一声就把手里的筷子砸在地上了,大笑着连说了三个好字。
当年凤凰城南理宫中的那个小气皇帝,一生气或者开心时就砸筷子的毛病未改。整座封邑中,对南理最关心的人非丰隆莫属,此刻他开心振奋也再正常不过了。
封邑中钱粮满蓄,出兵全无问题,但还有无数数不清的细节事情要做,随后一段时间里,封邑之内一片繁忙十五天。
从洪口陷落的消息传来至今,已经半个月过去,镇西王依旧下落不明。朝廷还在抽调、集结新的援军。番兵却势不可挡,自洪口蜂拥而出,山呼海啸般向东席卷而来,沿途所有南理城池,竟没有一座能在番军猛攻下坚持过两日的。
吐蕃摧枯拉朽,南理西疆全面溃败。
每天都有前线的告急文书传入凤凰城,可是还不等朝廷的大军即至、固守待援的信笺再传回去,前线就变成了后方:敌人的后方。
黄昏时分,刘厚心神不宁,在厅中来回踱步,偶尔站住片刻、低头略作沉思跟着又摇摇头长叹一声,再度开始踱步。
一名南理军校站在他面前,等了许久见他仍不出声,军校终于忍不住了,抱拳道:“番兵来势汹汹,唐楼城内兵微将寡决难抵挡,若青阳再不派兵增援,待吐蕃大军到时唐楼便完了,求大人早作决断。”
刘厚官拜太守、主掌青阳,当年宋阳参加选贤,和他有过些交往,算起里也是宋阳的故人。
唐楼城位于青阳以西,相距不过五天路程,若能飞到高空鸟瞰,两座城池算是一条街上的邻居,如今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短短十五天,吐蕃人在攻克重镇洪口后,又一口气横扫数座兵马大营、连破四座城池,正挟威猛之势向着洛城扑来。
厅中军校是唐楼派来向青阳求援的。
刘大人终于咬着牙做出决定:“本官与你一千人,返回唐楼驰援”
失望之色溢于言表,唐楼军校努力把声音放得平缓些:“番军人数以十万计,只增援一千人,实在是杯水车薪。”
刘大人声音低沉、略带沙哑:“那就一千两百人。”
唐楼军校仍不甘心,还想再多要些援军,摇头道:“大人明鉴”
这次不等他说完,刘大人就再也忍不住了,加快脚步走到桌子跟前,挥起手掌重重一拍,发出嘭的一声大响,怒声斥骂:“老子手下一共就六千兵卒,分出去一千二已经是抽筋拔骨,还想再要人,我给你备马,你上凤凰城要去”
不是刘厚拥兵自卫不顾同袍,实在是力不从心青阳城是一州之府,无论是城建还是卫戍都比着同州的其他城池更强些,驻防的兵马本来不少,且西南方向上还有一座规模了得的兵马大营,与青阳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单以防务而论,在整片西疆中也算是数得到上的。
可是前阵苦水关开战,王爷为了支持前线,从西疆后方个个防区中抽调重兵增援苦水,青阳只留下最最基础的六千卫戍,余卒全被调走,至于它西南的兵马大营干脆拔营,尽数赶赴前线青阳如此,西疆处处如此,几乎都被掏空了,这也是为何吐蕃人在前后突破两座雄关后能够所向披靡的重要缘故。
刘厚手上现在就只剩下六千人,硬是分出两成给唐楼,当真算得仁至义尽了。
眼看着太守大人脸上的筋肉都在抖动、扭曲,唐楼军校不敢再讨价还价,躬身行礼致谢,刘厚也不再废话,命人取来纸笔开始写调令,但才刚写了几个字,忽然门外有军士来禀,前方又有重要军情传到:唐楼太守不战而逃,麾下兵马弃城四散
刘厚只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响,脑袋涨得快要炸开了似的。一千两百援军正要出发,吐蕃人还没到,唐楼竟然就完了。
唐楼不再,青阳就变成前线了。
刘大人虽然是武官,但他从没去想过上前线这回事,不过这次也不能算他上前线,只能算他是被前线给上了。
毛笔被狠狠掷到了桌子上,前面城池的太守和士兵都跑了,这道调兵令当然也就不用再写下去,刘厚抬起头狠狠瞪了身前的唐楼军校一眼,后者脸色苍白,显然也是被这个消息惊呆了。
刘厚双手攥拳,心中又恨又怒又惊又怕,好半晌后才深深吸了一口气,再度开口:“茅青,我且问你,你家太守不战而逃,你呢你也要逃么”
唐楼来的军官叫做茅青,他来时曾对刘厚通报过姓名,是以刘厚知道他叫什么。
茅青用力摇头:“宁死不退。”
刘厚又一拍桌案,大声道:“大好男儿,理应如此”说着,再度拿起笔,换过一张新纸,又重新写了一封信,不过这次不再是调兵文书,写好后刘厚将其递到茅青手中:“太守逃了,总还会有些忠勇将士留下来,而番兵势大,城中无主,这一仗他们没法打,本官着你速速返回唐楼,沿途收拢南理将士、带他们后撤青阳,来日青阳城中,你我并肩共抵吐蕃”
茅青应命,领了刘大人的手令去了,选择快马即刻出城,不过他在向西奔驰一段、确定四周再无旁人后,他一带缰绳掉转马头,不再去往唐楼而是向着南面的山区跑了下去,大好男儿终归还是舍不得大好性命,连自家太守都跑了,他这个区区军士还逞什么强。
传令让茅青去收拢残兵,不过平心而论,刘大人也真没指望他什么,待茅青走后刘厚仍旧踱步不停,唐楼完了,青阳就变成前线了,一座城、六千兵、抵挡铺天盖地而来的吐蕃铁骑
打胜是不用再想了,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与城共存亡还是学唐楼太守的样子弃城逃命,这倒是个问题足足琢磨了快一炷香的功夫,刘大人终于呼出了一口闷气,还是决定留下来了。不是他不怕死,更不是他想以死报国,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
他爹曾是个不大不小的京官,告老后就安家在凤凰城,身为太守临阵脱逃是天大的罪过,战乱时又会动用重典,说不定朝廷查办时真就会诛了他的九族,他能逃命他爹却无处可去。
就算朝廷开恩不杀他爹,他爹也会被万人戳住脊梁骨,老头子一辈子都过得四平八稳受人尊敬,临了临了做儿子的又哪能让他再受连累、受那份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