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之中,有谁敢说自己是绝对干净的,站出来。”
臣子们闻言你瞅瞅我,我看看你,但是到最后只有倪元璐、蒋德璟等寥寥数人当着崇祯皇帝面昂头挺胸的站出来,其余那大部分人都是羞愧的低下头。
“知道外面的百姓怎么说你们吗都说这大明朝的官场杂如鱼塘,深如江海,各种各样的规矩,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上次在街上,朕甚至听见有人说朝廷里当官的没有一个人屁股是干净的,这话朕记的最清楚”
说到这,崇祯皇帝叹口气,有些自责的道: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这些道理朕都明白,国朝薪俸在历朝历代是最低的,朕只希望给你们提高薪俸以后,你们能真正为大明朝办事,能真正为老百姓造福”
这可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崇祯皇帝接连处置了五名官员,将在场的所有官员劈头盖脸臭骂一顿,在所有人担惊受怕的时候却陡然间来了个神转折,居然要给文武百官增加薪俸。
这可是仁政,大大的仁政
“增加薪俸一事,便交由户部主理,倪爱卿朕信得过”崇祯皇帝说到最后,显得也是有气无力。
官员们大喜过望,纷纷叩头山呼道:“陛下真乃仁圣之君,陛下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看着满脸惊喜的官员们,却又毫不留情的给他们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沉着脸道:
“朕要你们牢牢的记在心里,这些增加的薪俸都是民脂民膏,若再被朕听到有什么人拿着百姓的钱去欺压百姓,不论什么人,不论任何身份,有一个朕杀一个,决不食言”
“还有,在场的诸位别太高看了自己,就算朕哪日真的发了疯,将这大明朝堂屠戮一空,最后也还是会有人挤破了头想当官。”
“朕是大明的皇帝,有人想试试朕的天子剑锋利不锋利,尽管来试试”
第一百二十六章:给饷
一番训斥之后,臣子们都是带着既惶恐又意外的心思离开暖阁。
虽然还有些事没商量完,不过崇祯皇帝却是不打算和这些东林党再搞什么弯弯绕推太极了,到时候直接发中旨下去。
要是谁不遵,抄刀砍丫的,要是有人不服,那就杀到服为止
不过话说回来,崇祯皇帝自打穿越以来,直到现在还是头一次站在这些东林党面前开喷,胸中愤懑一股脑儿的倾斜出去,实在是从头爽快到了脚趾。
看这些后世的狗汉奸们对自己敢怒不敢言,崇祯皇帝心中更是爽上了天。
不过爽是爽过了,逼也装完了,看着剩下这些心腹大臣,正事却也需要商议个章程出来,崇祯皇帝清了清略微有些发干的嗓子,说道:
“聒噪的人都走光了,承恩,对于宁武关战事,你有什么话说”
王承恩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先称不敢,等崇祯皇帝再问一句,这才是毕恭毕敬的回道:
“启奏陛下,宁武关已经是焦灼之势,需要朝廷立即派兵增援,高杰所部最为妥当。如今保定地区已无朝廷之师,逆贼刘芳亮尚且在逃,京畿一带态势仍显不稳,需得留兵驻防。”
“并且老奴还觉得,朝廷原定是唐通任蓟镇总兵,此次临时更换为黄得功,唐通难免不服,为安其心,陛下可命唐通率部协防山海关,以发军饷之名入关,三桂必不敢动。”
吴三桂手握山海关军政大权,实际上就是个土皇帝,此人是个极好功利的赌徒,不然也不会在这种时候上疏公然威胁朝廷。
但山海关除却后入为主的关宁军之外,最先镇守在这里的却是高第部,山海关总兵一职从来都不是吴三桂。
自崇祯十六年开始,高第便被任命为山海关总兵,率部五万余人镇守在山海关,至今已是一年有余。
唐通在良乡大败阿巴泰,这种威名现在想必也应该传到了山海关,吴三桂虽是平西伯,唐通却因为良乡之役高升为定西侯。
起码在明面上来看,唐通这厮各方面都不输于吴三桂,是去山海关极佳的人选。
相比吴三桂麾下数万关宁军,唐通所部也有数万得胜之师,而高第麾下还有五万余山海关守军,至于他是不是真心实意的跟着吴三桂与朝廷作对,这还是两说。
高第这个人崇祯皇帝十分了解,别看他现在对吴三桂言听计从,但此人也是个墙头草,如果朝廷稍显强势,免不得就会在背后插吴三桂一刀。
唐通以协防为名,发饷为由率部进入山海关,既是在蓟镇重建之时防患于未然,也是不甘软弱的崇祯皇帝给吴三桂一个警告,现在的朝廷可不是只靠着他关宁军
仅仅在山海关的高第和唐通部朝廷兵马加在一起便已经接近十万,黄得功又在蓟镇重设三屯卫,京团各营的新军都在京师操练,再加上两次大捷筑成的京观,起码在声势上是很足的。
所以崇祯皇帝觉得没必要和吴三桂妥协,助长了这贼子的气焰。
王承恩是个太监,在议政的时候总归还是不太好说话,他把话说一半留一班就退了下去。
这些道理崇祯皇帝也懂,没有多问,当即细细思索起来。
多尔衮忙于平乱,现在无暇顾及山海关之事,但等他腾出手来会不会横插一脚,那就很难说了。
所以,王承恩这老小子说话的还算是一针见血,崇祯皇帝意识到吴三桂的事儿不能拖着,必须在多尔衮平定叛乱腾出手来之前处理好。
就算不能直接把吴三桂弄死,也要让唐通给他添乱,和高第一块搅乱山海关内部的情况,只要吴三桂不能在山海关一家独大,那就好办
如果山海关捏在自己手里,再把蓟镇和西北大营设起来,京畿就是固若金汤,建奴下辈子都主不了中原。
退一万步来说,高第、唐通,甚至吴三桂及关宁军将士的家属都留在京师,吴三桂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归降鞑清,那也要看兵士们会不会和历史上一样,跟着他傻不拉叽的找死。
崇祯皇帝想了没多久,便是点头道:
“拟旨吧,就让高杰带着主力增援宁武关,唐通带两百万两去山海关发饷。”
户部尚书倪元璐趁着崇祯皇帝和王承恩说话的功夫在下面整理语言,话音刚落便是出来说道:
“启奏圣上,此番抄范永斗等七大豪商所得已经陆续运抵京师,户部正在加班加点的清查,而且各地还有此七家不在少数的家产未曾动抄。”
“就目前情形来看,现银有七千六百余万两,其余字画、珠宝等珍奇异宝数目尚且无算,价值更加是无所计量。”
“所以臣方才说户部存银充足,臣以为,就算陛下勒令东北、西北两大营一齐兴建,也是绰绰有余。”
这次让倪元璐和内阁次辅蒋德璟留下来,不仅让他们两个倍感意外,也是崇祯皇帝经过深层考量之后的决定。
这两个人厂卫已经观察了很久,身上集中了历朝名臣所有的特征,所谓不畏权贵、忠君体民等等,虽然也有结党营私等污点,但人非圣贤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