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5(2 / 2)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

一人是龙,三人是虫,不知道配合,各自为战。

除张观外,其余几人算是好的,但能找到三个缺点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这才让元昊这种猪一样的打法,居然每一次得逞。

可是此次不会,一张巨大的蛛网已经渐渐拉开。

郑朗密切关注着府麟路的战事。

接到斥候禀报后,一颗心才安定下来。

只要张亢去了府麟路,那么此次大捷便有了。

在这之前,也发生一些零碎的战斗,灭藏三族看到宋军在筑细腰城,感到危机来临,纠集三族壮丁,反扑细腰城工地,但失去了西夏人支持,他们又算什么

连续进攻三次,丢下几百具尸体,败了回去。

与郑朗无关,是在范仲淹境内,由蒋偕指挥的反击战。

但没有想到他让何俨去岚州察看府麟路战事,让一人产生不快。

在岚州境内,非是在太原,似乎与杨偕无关。可是杨偕产生联想。

你在泾原路,也不是在延鄜路与太原,府麟路发生的战事,关你屁事。

他心中又有鬼,认为郑朗是刻意派人来岚州察看情况,想针对自己,于是先发制人。

上了一篇奏折,弹劾郑朗市易法。

屯田没有说,范仲淹在做,庞籍也在做,形式不同,但性质差不多。无奈,从江南将粮食调动到陕西,路途太远,损耗太大,朝廷财政吃不消,最好从当地解决。

不但要吃的,士兵为了御寒,还要喝酒。这个酒不是水酿成的,也要粮食酿造。

有谁敢不让士兵吃酒,有的大臣本人就有很好的酒量。自己在吃酒,不让手下吃酒

专门弹劾市易。

事实若不是因为战事危急,想找市易法麻烦真的容易。

首先他说了桑弘羊,桑弘羊改革要旨便是盐铁、平准、均输。这次改革,甚至不及王安石,名义是不敛于民,实际是变相的敛赋于民,于商,于大户权贵。

好处便是汉武帝穷兵黜武,国家空虚,因为桑弘羊的改革,使国家顺利渡过危机。

坏处是给各个阶层造成沉重的负担。后来为霍光将全家杀完。

事实汉武帝也看到改革给国家带来的困扰,仅是国家财政危机时,实施两次,一旦渡过危机,均输法立即中止。

这就是最早的均输法。

不会说好处,只说坏处,郑朗的市易与桑弘羊有所不同,但是核心思想十分仿佛,甚至于比均输法更激进。只不过区别郑朗仅在泾原边境实施,桑弘羊于全国实施。

正是这个边境,才使得市易法种种弊端无限的降低。

杨偕自动忽视,不说弊端降低,而说前方作战,军机危急,郑朗没有得到朝廷允许,挪用朝廷拨下来的军款经商,使士兵逐利忘义,军心涣散,危害前线安全。

想戴帽子,十分容易的。

但杨偕也知道,如今国家财政困难,仅凭借这一点是打不倒郑朗。

于是说了最后一条。

是得到钱,但这个钱不是用来为减少国家财政压力,而是用来收买将士之心。再看看那个官职,部署兼本路马步军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马步军部署是掌管所有军队,经略使是掌管民政财政,安抚招讨使是主管军队调动。

试问泾原路的民政财政与军政权利,还有什么不能管的

而这个奇怪的职位正是郑朗首倡提出,又亲自去了渭州,统领三军,如今又不顾国家安危,用经商的钱收买军心,他要做什么

别要问相不相信。

只要往唐朝藩镇割据上引,连吕夷简都会惹一身骚。

奏折到了京城。

此时郑朗奏折同样也到了京城。

这篇奏折写得很长,讲市易与屯田的利弊,皆是权宜之计,不能在全国推广,包括屯田,以后除了弓箭手田外,其余必须交给百姓耕种。国家不能贪这个钱,陕西产了粮食,就等于省下大笔的经费。

又说了三白渠与契股。

朝中虽有人仍提出异议,但大多数人同意,无他,实在缺钱。

造成缺钱主要是西北,西北用钱的地方,一个是兵器盔甲的消耗,士兵的补贴与军饷,建寨堡的费用,伤亡将士乃家属的抚恤,另外就是粮食后勤的费用。最后的费用占的比例还不少。

只要陆续出现一些屯田与三白渠,陕西粮食会最大限度做到自给自足,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省去几百万贯。

打到现在,也不会有人认为三两年内让西夏亡国,有可能继续打下去,十年二十年,或者最后和解,和解西北还是要驻扎大量军队进行防御。

就是没有战争,这些耕地出现,对陕西民政也有帮助。

于是开始商议契股出售事宜。

郑朗做了前例,执行起来不难,一份敕书下达,让全国的商人参与,写一个小纸张,我给多少钱,将钱集中起来,按照出钱的比例分配下去,再给契股,收钱。再大的豪强,也不敢与朝廷开玩笑。

钱帛便从豪强大户手中敛来。

当然,以后也要按契股分摊所得,否则这么多大户吵将起来,谁也吃不消。

就接到杨偕奏折。

别说,还是有市场的,没有人说郑朗学安禄山,但有人提出质疑。朝廷已经给了那么多军费下去,为什么还要用市易的钱进行奖励

小数额罢,十天两万贯钱,一年多少万贯

有这样练军的吗

全国都象郑朗这么学习,养一百多万军队,得花多少钱

别的不说,其他三路军队将士心中就会失衡。

于是吕夷简让小吏誊抄了副本,发向泾原路,责问郑朗为什么要这么做。

吕夷简不是恶意,责问是假的,而是提醒。

他与富弼、欧阳修、尹洙等人势不两立,包括范仲淹在内,虽然为了国家隐忍,但对范仲淹心中也不会很快活。

对郑朗不恶,察言观色,以他的聪明过人,或者老奸巨滑,能看出郑朗虽不是他这一路子的人,但也不会是范仲淹这一路子的人。又因为儿子的关系,暗中相助一把。

奏折副本转到渭州。

这时郑朗已经准备开战,接到这个副本后,勃然大怒。

杨偕的所做所为,他看得很清楚明了,但官场就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庞籍与范仲淹、韩琦做得不好,可换谁来,比他们做得更好

而且府麟路表现十分神奇,不会影响大局,于是没有说,只记录各个将士的战绩,以便战后能替他们讨还一个公道。

既然想招惹我,那么就看一看谁厉害

坐在椅子上想了半天。

不管怎么说,杨偕让他恶心了。

再次解释,反正战役来临,说了斥候的事。康德舆回去,估计朝堂也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