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说本王的事情。”
魏征也坐下了,崔壹叶与元春换上了新纸准备记录,李元兴那碗面也吃完了,这会捧着茶碗慢吞吞的喝了一口茶,这是今年的新茶,上等的龙井呀。在纯天然无污染的大唐,绝对比后世现代的顶级龙井,只好不并。
茶碗用是盖碗式,李元兴喜欢这种,特别是用这种半透明的冰瓷,真正的太奢侈了。
“本王有几条政令,仅针对本王所管的几地,这并不是朝廷的政令。”
魏征的心提起来了,他突然有一种感觉,李元兴要有大动作。
秦王府,天策上将府在大唐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利,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政令需要实施,都可以在全大唐适用,能仅仅针对自己的地盘,那么就代表着这个政令绝对不会普通了。
“第一条,无论是士族、平民、奴隶。其个人财产不可侵犯”
听到这一条,魏征开口说道:“殿下,其实这一条怕就是针对奴隶吧,因为唐律中已经有,盗窃、抢夺他人财物者,不足一贯者鞭刑,并罚劳作一月。超过一贯者流行二千里,恶盗,惯犯加倍”
“魏征”李元兴很正式的叫了魏征的全名,然后非常严肃的说道:“本王要给奴隶们一个希望,有了希望他们才会真正用心的作事。这政令怎么写,你去想,有什么不足需要补充的,或者本王说的不到的,你要提醒。”
魏征长身一礼:“为殿下分忧,是臣下的职责”
“好,第二条,奴隶可花钱把自己买回来,这一点你要好好考虑,因为有些奴隶身价倍增之后,主人是不愿意让他们变成平民的,所以,这一点需要你帮本王考虑的周详一些,眼下在本王的封地好办,所以这个问题你可以晚一些再考虑”
“臣下明白”
“再一条,本王认为极为精彩了,记录”李元兴起身走到书房正中。
这一条,李元兴可是想了很久了。
“凡我秦王府封下子民,无论身份高低,只要是为我秦王府作事。大婚之后,女子十六岁初怀孕者,可享受三次免费的常规检查,因为怀孕而无法作事者,给予百ri的养胎期,还同样给发七成工钱。”
元春的手轻轻的颤抖了一下,笔竟然掉在地上。
魏征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殿下仁厚”
李元兴没理会魏征,而是问元春:“元春,你认为如何尽管说,说错了也有奖励”
“殿下,不如一百五十天如何,发五成。”
“你这个时间可是依医理而讲”李元兴问完,没等元春回答就直接对魏征说道:“这个时间魏长史向御医院拿个建议,也请我皇嫂提一个建议出来。”
“殿下仁厚”
李元兴继续说道:“怀第二胎,加一成,以后每怀一胎,只有顺利生产。就加一成,一直加到十成。”
“殿下是要鼓励生育”魏征大吃一惊。
李元兴没有解释,继续说:“第二胎开始,可发其父亲一成收入,一对夫妻超过五个孩子的时候,妻如果需要专心照顾自家的孩子,那么他的男人直接涨五成工钱。”
崔壹叶只是记录,他还没有感觉到其中的特殊之处。
魏征却是激动的站了起来,他非常清楚这个政策一但实施,十几年之后,秦王封地的人口增长就是数倍,甚至十倍呀。
等这一批孩子长大,那么人口增涨会以三十年翻十倍的基数在增加。
好恐怖的人口增涨率。
“一对夫妻,家中有三男两女,平安活至十岁者,家中务农者永免粮税家中作工者,工薪税减半”
李元兴眼睛之中闪着光,他相信不出二十年,人口问题不再是问题了。
魏征这时问道:“殿下,如果是四男一女呢”
“光有男子,无女子,人口能增加吗”李元兴笑着问道。
魏征却不认同李元兴的说法。
施礼后说道:“殿下,男子从军,男子劳役,这都是多死伤之数。眼下就依长安计算,女子人口是男子人口的两倍还多,这就是隋末战乱引起的麻烦,但大唐ri后不可能没有战争,所以男丁,才是国之根本”
魏征的话有理,
因为大唐不同于现代,和平年代是不会轻易死人的。
不过李元兴依然还是说道:“魏征,不要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至少不要严重,本王以为,无论男女都是大唐子民,所以本王发的奖励,三男两女。”
魏征也不争了,他心中倒是认为,依三男两女这样说,男丁还是比女子重要一些。
李元兴心中的比例,就是这三比二的比例。
这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部分,比如娶一妻一妾的,这种补偿应该如何。或者是,家中女人根本就没有出来作工的,仅靠男人作工养家的。
还有,那种小区域种田的承包者。牲畜的承包者。
再然后,就是外来的,经如室韦人,靺鞨人,这些不是奴隶,却也不是大唐的子民之类。
“殿下,请给臣下十天时间,殿下需要完善这个政令,有太多的细节需要考虑了。”
魏征的请求是合理的,一个政令不可能拍拍就发布的。
魏征要考虑的有许多,这需要平衡的是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至少不能发生,比如耀州的奴隶们狂喜,而平民没有感觉到秦王殿下仁厚的事情。
而且除了平民之外,在秦王封地还有一些是士族。
“最后一条政令,仅限本王封地内,今天之前登记入籍的。再有外来者,除本王特别批准的大量人口迁入之外,要有一个入籍的规矩。”
“这是自然,殿下所言极是”
魏征又问道:“殿下,这条政令要封锁消息吗”
“不用”
“那殿下是否要臣下留意一下长安各阶层的反应”魏征又提了一个建议。
第455节人口问题第一更
人口不足,确实是一个让大唐上中下阶层,特别是长安周边的人都受到影响的问题。
皇族,朝廷自己不用说了。
自大唐立国以来,户,就是考核州县两级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大唐的州、县分级也是围绕户籍数量这个指标在走的。
一千户以下,就是下县、中县三千户,上县五千户。上州三万以上,中州两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