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故事第二部,杨过寻觅,遇上了郭靖黄蓉等人之后,再次出现,这时的变得像一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小姑娘一样,连语气也稚嫩起来。她和黄蓉的对话,跟在故事前半部与孙婆婆、李莫愁等人说话的语气完全不同。黄蓉问她是不是喜欢杨过。她说:“是啊,你们为什么不许他跟我好”问她是不是打算住在古墓里不回来,她说:“是啊,出来干么外边的人都坏得很。”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令人难以明白。
后来与杨过同室而睡,她仍横卧绳索上,金庸说他们“二人虽然同室,却是相守以礼。”若是男欢女爱出于自然,这又是什么礼问题正是没有说过一句自然的话、作过一件自然的事,作者怎样解释也没有用处。
世上有一类人,自己从不做坏事,但是别人专门对他们做坏事;他们从来没错,错的永远是别人,那是什么缘故呢是他们命苦是世人特别坏有这可能,但还有一个可能是,在凡间,所有人都懂得保护自己,就如有先天防疫效能一样,平常别人的刀箭不会使自己受到多大的损害,但这类人不然,他们特别天真纯洁,特别不设防疫效能,因此走到什么地方都受到损害,什么人都对他们不住。我不同情这类人,我认为他们轻易陷人于不义,谁碰着他们都准倒霉。
就是这类人。郭靖、黄蓉是很坏的人么很爱害人么但偏偏就全家都对她不起、对杨过不起,师徒相恋为世俗不容,任何当时的人都应该知道:独不知道。知道不等于接受,不管世俗如何,自己迳自去做,并无不可,但是不必跟俗人说明,不能逼世俗接受。说了出来,世俗反对,应视作正常,独一面公告天下,而天下人自然而然横加阻挠之时,又以受害人自居。
当然同情她的小读者们为数不少,读者自然认为是社会的错,我年纪大了,我认为怎样对待社会,是个人的抉择,在反世俗的路的人,应有适当的心理准备。
其实金庸不见得很支持年长女子与年轻男子之间的恋爱。
杨过与结为夫妇,金庸特别注明:“长于杨过数岁,但她自幼居于古墓,跟随师父修习内功,摒绝思虑欲念,杨过却饱历忧患,大悲大乐,因此到二人成婚之时,已似年貌相若。”
虽然结为夫妇,却没有做过一日夫妻,要等到十六年之后,才可以真正一起,金庸又补充:“两人久别重逢,反显得杨过年纪比她为大了。”
我认为作者未免拘泥。若相爱可以忘年,不必规限于世俗之见,又何必郑重解释外貌谁长谁幼萧伯纳喜剧康狄达中,少年诗人爱上中年女人,为她婉拒,她劝他道:“你要对自己说:我三十岁时,她是四十五;我六十岁时,她七十五”少年接口:“一百年后,我们是同一个年岁。”这才是超脱世俗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