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4(1 / 2)

下三十家,上千颗人头落地。

有人戏言,说是第二次招摇郡之战。

也正是通过这次行动,树立了黑衣卫冷酷无情的名声,成为封地上下最让人忌惮的存在,谈之色变。

临时会客室内,乾元道:“这么急着拜见,有什么事吗”

“启禀殿下,青丘国那边的事查清楚了。”陆炳还真是不简单,在肃清太虚宗余孽的同时,还有精力关注妖族动向。

“说。”乾元目光一亮。

自从那一场大战之后,烛龙国跟青丘国就再无动静,陷入诡异的沉寂之中,就连边境贸易都停止了。

这让乾元本能感到一丝不安。

陆炳道:“殿下,有确切消息,青丘国已经跟烛龙国议和了。双方约定,青丘国将割让以青狐城为中心的大片土地,换取两国罢战。”

乾元默然。

这正印证了他的猜想。

狐尊跟烛龙都是非凡存在,一旦意识到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人族,就一定会解除干戈。

只是乾元没想到,狐尊竟有如此魄力,在挽回颓势的情况下,竟然能主动退让,割让领土。

显然,狐尊是不想把青丘国的最后一点战争资本都榨干,之前的强硬不过是为谈判争取筹码,而做出的一个姿态罢了。

还真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陆炳又道:“殿下,据探子回报,黑豹关也在割让范围之内。”

乾元眼中寒光一闪。

黑豹关是青丘国跟招摇郡唯一有交集的关隘,也是双方的贸易通道。既然黑豹关都割让了,那更北面的阴山关自然也被烛龙国收入囊中。

如此也就意味着,青丘国跟大乾再无交集。

乾元猜测,狐尊这是在断尾求生,以彻底放弃进入大乾为条件,换取烛龙的谅解,也为青丘国赢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连年大战,对青丘国损耗太大了。

只是

狐尊这么做,等于背弃了跟秦王府之间的贸易协定。

乾元才不相信,在烛龙得知,正是秦王府在背后资助青丘国粮草,让烛龙国功亏一篑之后,会对秦王府有什么好感。

对立,就是必然。

如此一来,不仅乾元苦心谋划的妖族贸易半途夭折,腾蛇关的战略安全又将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好不容易将青丘国这头野狼驯服为绵羊,又要面对一头狮子。

“真是不让人安生啊。”

虽然有些遗憾,但乾元并不如何担心就是,现在的西南兵团,也不是烛龙国想挑衅就能挑衅的。

乾元已经打定主意,让兵甲司加紧炼制几门灵能要塞炮,布置到腾蛇关,加强腾蛇关的城防,不给烛龙国一点机会。

至于对青丘国“背信弃义”的惩罚嘛,乾元现在是鞭长莫及啊。

“总会有机会的。”

乾元却是个极有耐心的复仇者。

第两百一十五章 六司衙门

五月初五,招摇城。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秦王府以及六曹衙门的动迁事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城中各处选定了落脚点。

选定的宅院要么本身就是郡衙名下的产业,要么是被查抄家族空出来的宅子或者家产,都是地点极佳的所在。

一些动作快的官吏,甚至连新家都找好了。

新的秦王府选在东城区。

府邸原主人正是显赫一时的孙家,整片宅子占地超过五百亩。

前招摇郡守孙兆林被太虚子杀死,好歹也算英勇就义,奈何孙家后人着实不争气,为了活命,恬不知耻地跟太虚宗沆瀣一气。

太虚宗为了拉拢城中世家,也正需要孙家这一招牌,两者一拍即合。在太虚宗入驻招摇城之后,孙家俨然成了太虚宗的马前卒。

真是丢尽了孙兆林的脸。

随着招摇城光复,孙家人倒也知趣,知道留下来很难有活路,非常光棍地跟着太虚宗突围了。

至于最后有多少人活下来了,就不是乾元要操心的了。

战后,陆炳率领黑衣卫又对孙家旁支残余清洗了一遍,诺大的宅子自然也就空了出来。

因为地段极佳,规模又大,被圈为秦王府。

日前,秦王府正在改造中。

说是改造,其实主要就是对前门、正院进行一番改造,以匹配乾元的秦王规格,至于其他宅院只需收拾一下,即可入住。

再就是藏书楼、内库等一些机要之地,要重新部署。

乾元本就不是讲究之人,让人收拾好一间院子,日前已经搬进去住了。

新的书房中,忠叔正在向乾元汇报,吏曹拟定的六曹衙门升格方案以及知府衙门改制方案,以便展开后续工作。

所谓升格,其实就是将六曹衙门升格为六司衙门,司下设曹,曹下设科,形成司、曹、科三级管理机制。

吏曹升格为吏部司,下设吏曹、司封曹、司勋曹以及考功曹。

礼曹升格为殿中司,下设仪制曹、祠祭曹、外联曹、教育曹以及医卫曹。

兵曹升格为五兵司,下设兵曹、参谋曹、战备曹、军情曹以及军法处,直属机构兵甲司、武库等。

户曹升格为度支司,下设户曹、民政曹、财税曹、商业曹以及招商科。

刑曹升格为都官司,下设治安曹、提刑曹以及典狱曹。

工曹升格为田曹司,下设营缮曹、屯田曹、水利曹、匠作曹、工业曹以及地矿科,直属机构工业研究所。

一司主官为大夫,次之为郎中。

比如刘洪,就由礼曹郎中擢升为殿中司大夫,官至正四品;礼曹员外郎苏秦,擢升为殿中司郎中,官至从四品。

一曹主官为员外郎,一科主官为主事。

随着此番六曹衙门升格,等于给衙门里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吏来了一次集体升职,可谓有荣于焉。

这就是跟着一个新兴势力的好处了,提拔的快。

跟着就是知府衙门的调整。

鉴于秦王府已经统摄全郡,无暇再点对点地管理县城,决定给予知府衙门实质管辖权,准其设立吏曹、礼曹等六曹机构,跟六司衙门一一对应。

其规模,可参照之前的六曹衙门。

于此同时,县衙六房也统一更名为六科。

如此,就在郡、府、县三级衙门,组建起层级清晰、职责稳定的“科层制”官僚机构,一改之前的模糊机制。

所谓科层制,即上下一致、部门分工。

科层制治理体系在纵向结构上存在一个上下一致的“条条”,而在横向结构中存在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块块”,两者之间构成复杂的矩阵结构。

即所谓的条块治理。

科层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应对常规事务时有极高的效率,各部门和各级衙门各司其职,互相协作。

既有效率,也可互相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