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7(1 / 2)

明末好国舅 泉释一切 6850 字 2019-08-28

d处,这次东林党很少有的不推荐党内中人,却推荐王象乾这个非东林党人做蓟辽总督,便是这个缘由。

当然,在张璟想来,王象乾没入东林党,恐怕也是东林党不好安排王象乾的身份的原因。

毕竟,以王象乾的政治资历,就是东林党的创始元老顾宪成、李三才、高攀龙那些人,见了他都得低一辈,要是让他入了东林党,那让那些东林党的创始人该怎么安排王象乾

难道要让那些东林党的创始元老们,主动把自己的老大位置让出来,给王象乾这个后来者吗

很明显,对他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

从一开始,那些东林党的创始人,创立东林党以来,虽然喊着各种“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东林党却是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他们这些创始人,也早从一开始,就把东林党当做他们的另一种政治权利的博弈,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党内权利,拱手让人的

终究,只要他们在东林党的地位越高,哪怕他们没什么本事,但在仕途上,他们都不会低的,毕竟,因为东林党的名声,会有无数人为了接近结交东林党,都会主动帮你升官的。

而王象乾与东林党互相合作,这从真实历史上,王化贞架空熊廷弼里,就能看出。

毕竟,王化贞能架空熊廷弼,除了朝廷大权在东林党手里以外,这个和王化贞同姓的山东同乡,出力也不小。

毕竟,作为蓟辽总督,在辽东方面,王象乾也能节制一些军队,他若是让这些军队全力投靠王化贞,抛弃熊廷弼,那绝对是可能的。

至于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辽东经略一职,是皇帝特设的,并非是朝廷一直有的。

所以,等到辽东战事结束,熊廷弼自然不会再担任辽东经略了,而蓟辽总督却不一样,作为大明如今的定设官职,王象乾只要不是死了或是犯法治罪,那日后这些辽东兵马,可都是还要受王象乾节制的。

为了日后不被王象乾记住报复,自然的,会有不少辽东兵将会遵守王象乾的命令,跟随王化贞。

有这一点,再加上朝廷中枢的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熊廷弼不被架空都是怪事了。

当然,王象乾除了这事情令张璟讨厌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更让张璟气愤,因为王象乾,严格来说,就是真实历史上的“辽西无底洞”的创始人。

378、辽西无底洞

所谓“辽西无底洞”,是张璟自己总结的词语,里面包含辽饷、给辽西附近胡人的安抚买边境平安的费用,还有修筑辽西的军事建筑的等一系列费用。

反正,辽西那里无底洞般的花钱,却一直没多少成效,甚至到了崇祯朝财政崩溃没钱时,张璟记得,“辽西无底洞”占了大明朝廷的半数开支还不算,大明朝廷竟然还差了“辽西无底洞”不少的钱,这难道还不算是无底洞吗

某些时候,张璟觉得王象乾就和他那个因为一只鸡,就把孔有德的辽东兵逼反,酿出“吴桥兵变”的堂兄弟王象春一样,对大明都是个坑。

想到“吴桥兵变”,最终造成抵御后金的总预备队登州军全军覆灭,地处前线的十余万东江军民,带着大明花费重金打造的火炮部队尽数倒戈投降建奴逆贼,使得大明面对建奴的唯一优势,就此荡然无存,张璟就觉得这两个王家人,可真是个坑货家族,王家一门十四进士又如何还不是专坑大明吗

说起来,张璟厌恶痛恨“辽西无底洞”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花了大明朝廷那么多钱,而是因为这些钱,花了却根本没见到多少成效,完全无限接近于打水漂。

张璟一直认为政府在保家卫国方面,必须不能吝啬,该花的钱必须要到位,毕竟,这事关国家安危,不能抠门,而对于那些敢贪污国家军费的人,那就是必须要严重处理才行。

言归正传,“辽西无底洞”投了那么多钱,大明在关外的局面一直没得到改变,可以说,大明已经做了它在关外所有该做的了,该给的支持也全都给了,但依然没效果,所以,这罪自然应该是“辽西无底洞”来担罪。

而作为“辽西无底洞”的元老创始人,王象乾难辞其咎,张璟不厌恶他,那才奇怪了。

纵观王象乾再次接掌蓟辽总督后,在对外上面,似乎就变得软弱了起来。

真实历史上,当广宁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放弃辽西全境,退守山海关后,朵颜赖晕大、蟒金儿、煖太束不的朗素等三十六家及哈剌慎罕孛罗势伯彦、黄台吉等诸部蒙古人,乘着大明又在关外失败的功夫,便露出獠牙,一改之前的受招安姿态,反咬了一口大明。

辽左之地,素来富饶,而大明放弃了辽西,逃难回关内的大明百姓自然是会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带走逃难。

穷困的蒙古人见了那些财富当然眼红,然后就肆意劫掠抢夺沿路逃难的百姓,满足自己的需求。

不过,这些蒙古人抢了东西还十分无耻,大概也是他们忌惮大明,毕竟,明军虽然对阵建奴屡屡战败,但他们的实力也不是吃素的。

况且,不只是明军,自努尔哈赤率领建奴崛起后,蒙古人对付建奴,也没打过多少胜仗,自然也没有对明军进攻,存在太多优势。

为了给自己留后路,这些蒙古人竟然无耻的冠冕堂皇的说他们是见大明兵败,主动带兵前来边塞,为大明朝廷守边的。

明眼人见此,一看就知道这些本就是大明花了不少代价安抚的蒙古人,是故意这么说的,他们根本不是真心为大明朝廷守边的。

按理来说,遇到这种情况,哪怕大明刚刚战败,兵力没多少,但为了震慑那些蒙古人,大明也该打一仗,好让那些蒙古人知道大明并不是好惹的。

可是,王象乾接到战报消息,却并没有教训蒙古人,而是要一力安抚他们,并给了他们这些一些器物、粟米,重新商讨设誓,完全的一昧纵容他。

这件事情,实在是非常让张璟气愤,或许,王象乾之所以不攻,反而给蒙古人钱的策略,真的是按他说的因为辽东的建奴逆贼猖獗,大明朝廷不可能两线作战,既对付辽东的建奴逆贼,又对付辽西的蒙古人,所以只能无条件的满足那些蒙古人的所有要求,极力安抚他们。

虽然不知道王象乾认为这种安抚是对是错,反正张璟觉得这绝对是错的,因为,这种明显纵容的伯父,实在是在助长他们再来劫掠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