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真实历史上,还没过多留,插汉虎墩兔、炒花、小歹青等部落,又一起到边塞附近索赏,一点儿也不尊重他们的誓言,而王象乾却依旧无条件支持前来劫掠的蒙古,只要他们不再劫掠,那就要什么给什么。
很快,那些蒙古部落的月饷及新旧额赏,就被王象乾安排好了,岁约百万,诸部蒙古人知道了,就都款如朵颜。
想到一年要给蒙古部落一百万银子的安抚费,张璟心里就暗笑,也不知道大明已故的那些皇帝,见到王象乾竟然花一百万安抚费和饷银,但去安抚蒙古人,会不会直接从棺材里直接跳出来。
毕竟,这一百万虽然说是安抚费和那些蒙古人的饷银,但在张璟看来,这其实已经和纳款没区别了,幸好王象乾没有地的权利让他割,否则天知道这位蓟辽总督又会干出什么安抚的事情来了。
反正,要想这位蓟辽总督出兵打蒙古,难得很
张璟记得,就是一向爱面子,从来不轻易议款的崇祯,后来想打弱小的蒙古部落,建立威信,都被王象乾阻止,说得崇祯最后屈服,只能答应议款之事。
真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怕得多了,王象乾再次当了蓟辽总督,就完全没有以前的杀伐了,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言归正传,给辽西胡人钱,求安抚,其实爷只是辽西无底洞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最少的方面,毕竟,给蒙古人买边境平安的那些钱,还不如另外的项目多。
不过,后来无论是增加辽饷,还是增加军事建筑的费用,开始可都是有王象乾的参与,这也不怪张璟有些厌恶他了。
虽然不知道王象乾在这里面捞没捞,但是就算他没捞,那也改变不了这辽西无底洞是个填不完,还得不到回报的大坑的事实。
379、远小人
辽西在熊廷弼起复掌权后,确实安定了许多,防守也算是固若金汤,令得这段时间在休养生息的建奴,对辽西发起的试探性攻击,也是半点便宜没沾到,反而让熊廷弼向朝廷发了几封捷报,虽然这些都是小捷,但也足以稳固熊廷弼被起复后的地位。
当然,虽然建奴没沾到什么便宜,但这也不是说熊廷弼的防守就天衣无缝,毕竟,努尔哈赤发动的这几次进攻,于建奴而言,却是并没有出什么力。
终究,攻取辽阳、沈阳的战役,于建奴而言,太过惨烈,“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的名头,可不是瞎说的,努尔哈赤作为一名优秀的女真头目,不可能不明白,没有一年半载的休养生息,建奴的军力很难恢复。
再加上刚刚攻下的辽阳、沈阳等地,建奴自己也需要消化,所以,狡猾的努尔哈赤也只是派出小部队试探一下老对手熊廷弼麾下军队的实力,看看大明的这些辽东败军,回到熊廷弼的带领下,实力恢复如何,若是可能,努尔哈赤心里也想再投机一下,再夺取明朝的一些地盘和物资。
不过,辽西虽然守得好,但除了辽西,大明的边塞,还是有地方出了败仗。
少数蒙古部落,眼见大明在辽东势微,趁此时机,劫掠边塞,而后长驱直入河北,连破大明军队,其中,除河北之地的卫所兵外,两支大明派往辽东的卫所援军也遭遇蒙古人大败固原援辽兵败于临洺,宁夏援辽兵溃于三河。
卫所兵的大败,明显让朝中上下看出大明连番败于建奴,朝廷各地的精锐已经损失殆尽,剩下的兵马已经不堪大用,连少数蒙古人都对付不了,那让他们去对付比蒙古人还厉害的建奴,岂不是送死吗
所以,群臣眼见卫所兵已不堪大用,只能纷纷上疏,希望皇帝发内帑之银,下旨募兵,补充兵员,从而提升边塞各地的战力。
按理来说,这种有利于江山社稷的要求,以朱由校的性格,应该是会毫不犹豫的答应才是,不过,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由校却是以内帑银不足,拒绝了这次募兵。
当然,拒绝归拒绝,但对于募兵的事情,朱由校却没有拒绝,告诉外朝,让兵部和户部合作,尽力凑出银钱募兵,甚至连募兵的地点,朱由校都替臣子想好了。
通州、天津、宣府、大同、陕西、河南、山西、浙江,这些也都算是大明如今出精兵的地方,若是钱粮到位,却是真的能募集到一批愿意做军户的精兵。
只是,外朝从来都是指望从皇帝内帑里要钱的,何曾吃过亏,要不到钱还白贴钱
现在,朱由校竟然分文不出,这下子,外朝自然不干了,提起钱来,他们永远和皇帝一样哭穷,说朱由校听信小人谗言,又玩物丧志,竟然要和万历帝学习贪财,在国家大事上面,一分钱都不想出云云。
大明臣子利用言路批评皇帝,早已成了惯例,“言路无罪”也成了那些大明臣子的保命符。
反正,尽管朱由校十分痛恨这些臣子这般污蔑他,但他却是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反驳。
因为,这些早就占据舆论大义的臣子,既然敢直接明面上直接让朱由校出内帑,很显然,他们对于接下来会遇到的事情,应该是有了估计了。
既然对付不了这些臣子,朱由校索性就不理会这些人,毕竟就算他们嘴炮再厉害,但没什么军事能力,自然对于主要打定主意不理他们的朱由校无可奈何,只能不高兴的时候,各种宣传朱由校身边有小人作祟,这才使得少年天子,现在连江山社稷都不重视,不发内帑募兵了。
至于这其中的小人,虽然是外朝臣子的套话,但他们也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做这个“小人”,毕竟,皇帝一向是要亲贤臣,远小人的,现在,“贤臣”自然是他们,那“小人”也得必须尽快找出来才是。
选来选去,外朝发现皇帝身边竟然找不到什么大奸大恶的人来当“小人”,当然,这对外朝也不是什么难事,本来就是让人背锅的,那就索性把最有可能也最能让人相信的人,宣传成“小人”不就行了
为了某些目的,“小人”在某些的人刻意宣传下,突然间就变成了刚刚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不久的王体乾和李进忠了。
而让他们担任“小人”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皇帝是在他们升官之后,才变得这么快,甚至连内帑都不发钱来募兵了。
张璟在京师听到这坊间传播这消息是,心里也是不由摇头,这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皇帝不发内帑募兵,就说他昏庸了,可是,这募兵的费用难道就该要皇帝出钱吗国库里面的钱,难道不就是应该负责朝廷募兵的吗
严格说来,皇帝出内帑募兵,这只能是他自愿,而国库出钱募兵,才应该是必须的义务